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甾体化合物概述 | 第12-14页 |
1.1.1 甾体化合物的结构 | 第12页 |
1.1.2 甾体化合物的来源与作用 | 第12-13页 |
1.1.3 植物甾醇 | 第13-14页 |
1.2 甾体类药物的发展与现状 | 第14-15页 |
1.3 甾体的微生物转化 | 第15-19页 |
1.3.1 微生物转化在甾体药物上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2 微生物选择性侧链降解 | 第16-18页 |
1.3.3 脱氢反应 | 第18页 |
1.3.4 羟基化反应 | 第18-19页 |
1.4 甾体的微生物转化方法 | 第19-21页 |
1.4.1 菌株的筛选 | 第19-20页 |
1.4.2 增加底物溶解 | 第20页 |
1.4.3 反应体系 | 第20-21页 |
1.4.3.1 双水相系统 | 第20-21页 |
1.4.3.2 有机溶剂-水两相系统 | 第21页 |
1.4.3.3 浊点系统 | 第21页 |
1.5 甾体类药物11α-OH-ADD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3-25页 |
第2章 分枝杆菌转化植物甾醇制备ADD的研究 | 第25-38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5-26页 |
2.2.1 菌株 | 第25页 |
2.2.2 主要设备仪器 | 第25-26页 |
2.2.3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2.2.4 培养基组成 | 第2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2.3.1 菌种活化培养 | 第26-27页 |
2.3.2 分枝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7页 |
2.3.3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7页 |
2.3.4 底物投料浓度的选择 | 第27页 |
2.3.5 投料方式的选择 | 第27页 |
2.3.6 扫描电镜(SEM)微生物样品的制备 | 第27-28页 |
2.3.7 包埋物的制备 | 第28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2.4.1 薄层层析(TLC) | 第28页 |
2.4.2 高效液相色谱(HPLC) | 第28页 |
2.4.3 液质联用仪(HPLC-MS) | 第28页 |
2.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28页 |
2.4.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第28-29页 |
2.4.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9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29-37页 |
2.5.1 分枝杆菌的生长曲线 | 第29-30页 |
2.5.2 ADD的液质联用图谱 | 第30-31页 |
2.5.3 转化条件的优化 | 第31-34页 |
2.5.3.1 初始pH值对植物甾醇微生物转化的影响 | 第31-32页 |
2.5.3.2 温度对植物甾醇微生物转化的影响 | 第32-33页 |
2.5.3.3 接种量对植物甾醇微生物转化的影响 | 第33页 |
2.5.3.4 转化时间对植物甾醇微生物转化的影响 | 第33-34页 |
2.5.4 投料方式的研究 | 第34-37页 |
2.5.4.1 采用有机溶剂增溶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2.5.4.2 表面活性剂磺丁基-β-环糊精(SBE-β-CD)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35-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赭曲霉生物转化ADD制备11α-OH-ADD的研究 | 第38-46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8-39页 |
3.2.1 菌株 | 第38页 |
3.2.2 主要设备仪器 | 第38-39页 |
3.2.3 主要试剂 | 第39页 |
3.2.4 培养基组成 | 第39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3.3.1 菌种活化培养 | 第39页 |
3.3.2 赭曲霉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9页 |
3.3.3 提取产物的方法——萃取 | 第39页 |
3.3.4 葡萄糖浓度对ADD羟基化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5 米淀粉浓度对ADD羟基化的影响 | 第40页 |
3.3.6 赭曲霉接种量对ADD羟基化的影响 | 第40页 |
3.3.7 温度对ADD羟基化的影响 | 第40页 |
3.4 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3.4.1 薄层层析(TLC) | 第40页 |
3.4.2 高效液相色谱(HPLC) | 第40-41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41-45页 |
3.5.1. 赭曲霉的生长曲线 | 第41-42页 |
3.5.2 葡萄糖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3.5.3 米淀粉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3.5.4 赭曲霉接种量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44页 |
3.5.5 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混菌发酵植物甾醇制备11α-OH-ADD的研究 | 第46-53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6-47页 |
4.2.1 菌株 | 第46页 |
4.2.2 主要仪器 | 第46页 |
4.2.3 主要试剂 | 第46-47页 |
4.2.4 培养基 | 第4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7页 |
4.3.1 菌种活化 | 第47页 |
4.3.2 发酵样品的处理与分析 | 第47页 |
4.3.3 混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7页 |
4.4 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4.4.1 薄层层析(TLC) | 第47页 |
4.4.2 高效液相色谱(HPLC) | 第47-48页 |
4.4.3 目的产物的鉴定 | 第48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48-52页 |
4.5.1 混菌发酵转化产物的HPLC验证 | 第48-49页 |
4.5.2 混菌发酵转化产物的MS-HPLC验证 | 第49页 |
4.5.3 温度对混菌发酵的影响 | 第49-50页 |
4.5.4 pH对混菌发酵的影响 | 第50-51页 |
4.5.5 赭曲霉接种量对混菌发酵的影响 | 第51页 |
4.5.6 赭曲霉接种时间对混菌发酵的影响 | 第51-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混菌发酵β-谷甾醇生产11α-OH-ADD的研究 | 第53-62页 |
5.1 引言 | 第53页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3-54页 |
5.2.1 菌株 | 第53页 |
5.2.2 主要仪器 | 第53-54页 |
5.2.3 主要试剂 | 第54页 |
5.2.4 培养基 | 第54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5.3.1 纳米空心球与β-谷甾醇吸附包埋物的制备 | 第54页 |
5.3.2 分枝杆菌生物转化β-谷甾醇 | 第54页 |
5.3.3 赭曲霉生物转化ADD | 第54-55页 |
5.3.4 混菌发酵β-谷甾醇 | 第55页 |
5.3.5 发酵样品的处理 | 第55页 |
5.3.6 扫描电镜微生物样品的制备 | 第55页 |
5.4 分析方法 | 第55-56页 |
5.4.1 薄层层析(TLC) | 第55页 |
5.4.2 高效液相色谱(HPLC) | 第55-56页 |
5.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56页 |
5.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56页 |
5.4.5 热重分析(TGA) | 第56页 |
5.5 结果与讨论 | 第56-61页 |
5.5.1 单菌发酵与混菌发酵的对比实验 | 第56-57页 |
5.5.2 纳米空心球材料对混菌发酵的影响 | 第57-58页 |
5.5.3 FTIR分析吸附包埋物 | 第58-59页 |
5.5.4 热重分析吸附包埋物 | 第59-60页 |
5.5.5 SEM分析 | 第60-6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6章 主要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