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绪论 | 第8-24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20页 |
| 1. 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 | 第11-15页 |
| 2. 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 | 第15-19页 |
| 3.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19-20页 |
| (四)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 1. 影子教育 | 第20-21页 |
| 2. 义务教育 | 第21页 |
| 3. 博弈论 | 第21-22页 |
| (五) 研究设计 | 第22-24页 |
| 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 一、“影子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 第24-28页 |
| (一) 兴起阶段 | 第24-25页 |
| (二) 发展阶段 | 第25-26页 |
| (三) 市场阶段 | 第26-28页 |
| 二、“影子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分析 | 第28-37页 |
| (一) “影子教育”的供给方 | 第28-32页 |
| 1. 大学生 | 第28-29页 |
| 2. 在职教师 | 第29-30页 |
| 3. 校外专门辅导机构 | 第30-32页 |
| (二) “影子教育”的需求方 | 第32-35页 |
| 1. 家长 | 第32-33页 |
| 2. 学生 | 第33-35页 |
| (三) 学校 | 第35页 |
| (四) 政府 | 第35-37页 |
| 三、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影子教育”治理政策的博弈分析 | 第37-48页 |
| (一) 需求方与需求方间的治理政策分析 | 第37-39页 |
| 1. 求方与需求方间的博弈类型 | 第37-38页 |
| 2. 需求方与需求方间的治理政策分析 | 第38-39页 |
| (二) 供给方与需求方间的治理政策分析 | 第39-42页 |
| 1. 供给方与需求方问的博弈类型 | 第40页 |
| 2. 供给方与需求方的治理政策分析 | 第40-42页 |
| (三) 政府与供给方间的治理政策分析 | 第42-45页 |
| 1. 政府与供给方间的博弈类型 | 第42-43页 |
| 2. 政府与供给方间的治理政策分析 | 第43-45页 |
| (四) 学校与政府间的治理政策分析 | 第45-48页 |
| 1. 学校与政府间的博弈类型 | 第45-46页 |
| 2. 学校与政府间的治理政策分析 | 第46-48页 |
| 四、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影子教育”治理的政策建议 | 第48-55页 |
| (一) 创新教育制度,转变教育观念 | 第48-50页 |
| (二) 出台政策规范影子教育供给方 | 第50-52页 |
| (三) 提高公立学校教育质量,鼓励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 第52-53页 |
| (四) 组织动员社会公益力量,满足多元教育需求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