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方音的共时考察和历时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Contents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7页 |
(一)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第11-12页 |
1. 选题的缘起 | 第11页 |
2.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12页 |
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页 |
2. 语料来源 | 第12页 |
(三)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2-13页 |
(四) 辽西方言语音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 辽西方言归属问题的探讨 | 第13-14页 |
2. 辽西方言语音的共时研究 | 第14-17页 |
一、 辽西方言的音系特征 | 第17-26页 |
(一) 辽西方言音系 | 第17-19页 |
1. 声母系统 | 第17-18页 |
2. 韵母系统 | 第18-19页 |
3. 声调系统 | 第19页 |
(二) 辽西方言的声韵结构 | 第19-26页 |
1. 声韵配合表 | 第19-24页 |
2. 声韵关系 | 第24-26页 |
二、 辽西方言语音的共时对比 | 第26-30页 |
(一) 声母特征的共时对比 | 第26-27页 |
(二) 韵母特征的共时对比 | 第27-29页 |
(三) 声调特征的共时对比 | 第29-30页 |
三、 辽西方言语音的历时分析 | 第30-44页 |
(一) 当代辽西方音与汉语中古音的对比分析 | 第30-40页 |
1. 声母的比较 | 第30-32页 |
2. 韵母的比较 | 第32-40页 |
3. 声调的比较 | 第40页 |
(二) 半个世纪以来辽西方音的演变分析 | 第40-44页 |
1. 声母差异 | 第41-42页 |
2. 韵母差异 | 第42-43页 |
3. 声调差异 | 第43-44页 |
四、 辽西方言语音成因专题研究 | 第44-61页 |
(一) 辽西方音形成的原因探析 | 第44-49页 |
1. 辽西方言的语音现状 | 第44页 |
2. 从移民看辽西方言的源流 | 第44-45页 |
3. 周边方言对辽西方音产生的影响 | 第45-48页 |
4. 小结 | 第48-49页 |
(二) 从知系声母看辽西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 第49-55页 |
1. 辽西方言知系字今声母概况 | 第49-52页 |
2. 移民来源与知系声母的形成 | 第52-53页 |
3. 辽西方言的历史层次问题 | 第53-54页 |
4. 小结 | 第54-55页 |
(三) 明清时期辽西移民特征与方言演化的关系 | 第55-61页 |
1. 关内移民北上与辽西方言的形成 | 第56-57页 |
2. 移民特征和方言演变的关系 | 第57-59页 |
3. 移民方式和方言地理类型的关系 | 第59-60页 |
4. 小结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66页 |
后记 | 第66-67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