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篇章回指义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Contents | 第9-12页 |
一、 绪论 | 第12-22页 |
(一) 研究概况 | 第12-20页 |
1.回指定义 | 第12-14页 |
2.回指类型 | 第14-15页 |
3.回指性质 | 第15-17页 |
4.回指功能 | 第17-18页 |
5.回指跨语言比较 | 第18-20页 |
6.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0页 |
(二)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研究对象 | 第20页 |
2.研究意义 | 第20页 |
(三)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20-22页 |
1.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2.语料来源 | 第21-22页 |
二、 第三人称代词回指的界定及其映现形式 | 第22-34页 |
(一) 第三人称代词及其回指 | 第22-25页 |
1.第三人称代词的界定 | 第22-23页 |
2.第三人称代词回指的界定 | 第23-24页 |
3.第三人称代词回指的特点 | 第24-25页 |
(二) 第三人称代词回指的映现形式 | 第25-34页 |
1.常规回指 | 第25-27页 |
2.非常规回指 | 第27-34页 |
三、 第三人称代词的常规回指义 | 第34-44页 |
(一) 常规回指分布的制约因素 | 第34-39页 |
1.代词回指语的篇章角色 | 第34-35页 |
2.语篇的线性距离 | 第35-36页 |
3.新话题的引进 | 第36-37页 |
4.集合名词的使用 | 第37-39页 |
(二) 常规回指义的释义原则 | 第39-41页 |
1.就近前指 | 第39页 |
2.话题优选 | 第39-40页 |
3.语义一致 | 第40-41页 |
(三) 常规回指义的生成步骤 | 第41-44页 |
1.寻找候选先行语 | 第41-42页 |
2.排除多余先行语 | 第42页 |
3.代入法验证 | 第42-44页 |
四、 第三人称代词的语用突显类回指义 | 第44-59页 |
(一) 后指义的语用分析 | 第44-47页 |
1.修辞突显类后指义 | 第44-45页 |
2.有标记类后指义 | 第45-46页 |
3.人物突显类后指义 | 第46-47页 |
(二) 转喻回指义的认知分析 | 第47-54页 |
1.转喻回指 | 第48页 |
2.转喻回指类型 | 第48-50页 |
3.转喻回指的认知机制 | 第50-54页 |
(三) 语用变异类回指义的偏离模式 | 第54-59页 |
1.属性变异回指的偏离 | 第54-55页 |
2.数量变异回指的偏离 | 第55-56页 |
3.人称变异回指的偏离 | 第56-59页 |
五、 第三人称代词的无明示先行语类回指义 | 第59-71页 |
(一) 无明示先行语类回指义的语用分析 | 第59-62页 |
1.百科知识语境与无明示先行语回指义 | 第60-61页 |
2.物质语境与无明示先行语回指义 | 第61页 |
3.语言语境与无明示先行语回指义 | 第61-62页 |
(二) 无明示先行语回指义的认知分析 | 第62-68页 |
1.时间空间 | 第62-63页 |
2.地理空间 | 第63-64页 |
3.域空间 | 第64-65页 |
4.假设空间 | 第65-68页 |
(三) 无明示先行语回指的语用效果 | 第68-71页 |
1.语言表达的简洁凝练 | 第68页 |
2.委婉避讳的语用策略 | 第68-69页 |
3.追求语言修辞朦胧美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后记 | 第74-75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