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3-42页 |
1 社会认知理论 | 第15-17页 |
2 集体效能 | 第17-29页 |
·自我效能 | 第17-18页 |
·从自我效能到集体效能 | 第18-19页 |
·集体效能的内涵 | 第19-20页 |
·集体效能的形成与发展 | 第20-21页 |
·集体效能的作用机制 | 第21-22页 |
·集体效能的测量 | 第22-23页 |
·集体效能研究现状与历史 | 第23-29页 |
·集体效能的影响效果 | 第23-26页 |
·集体效能形成和发展的前因变量 | 第26-29页 |
3 班级集体效能 | 第29-32页 |
·班级集体效能的内涵与结构 | 第30-31页 |
·班级集体效能的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4 学校适应 | 第32-37页 |
·学校适应的内涵 | 第32-33页 |
·学校适应的构成指标 | 第33-35页 |
·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 | 第35-37页 |
5 问题提出 | 第37-40页 |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37-39页 |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 第39-40页 |
6 研究意义 | 第40-42页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第42-130页 |
研究 1:初中生班级集体效能的结构 | 第42-62页 |
1 研究目的 | 第42页 |
2 研究思路 | 第42页 |
3 研究方法 | 第42-47页 |
·研究被试 | 第42-43页 |
·研究工具 | 第43页 |
·研究程序 | 第43-47页 |
·项目形成 | 第43-46页 |
·预测 | 第46页 |
·正式施测 | 第46-47页 |
4 研究结果 | 第47-59页 |
·预测结果 | 第47-50页 |
·项目区分度 | 第47-48页 |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48-50页 |
·正式施测结果 | 第50-59页 |
·多水平验证性因素分析(MCFA) | 第50-56页 |
·两水平测量的α系数与 Rwg | 第56-57页 |
·两水平测量的重测信度 | 第57页 |
·两水平测量的收敛效度 | 第57-58页 |
·两水平测量的建构信度 | 第58页 |
·预测效度 | 第58-59页 |
5 讨论 | 第59-61页 |
·班级集体效能的理论构念 | 第59-60页 |
·班级集体效能量表的信效度 | 第60-61页 |
6 结论 | 第61-62页 |
研究 2:初中生班级集体效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62-93页 |
1 问题提出 | 第62-68页 |
·班主任领导行为与班级集体效能的关系 | 第62-65页 |
·班主任领导行为对班级集体效能的中介作用过程 | 第65-67页 |
·班级互动模式的中介作用 | 第65-66页 |
·班级优秀成员表现的中介作用 | 第66-67页 |
·学生自我效能与班级集体效能的关系 | 第67-68页 |
2 研究假设 | 第68-69页 |
3 研究方法 | 第69-77页 |
·研究被试 | 第69-70页 |
·研究工具 | 第70-75页 |
·班级集体效能 | 第70页 |
·班主任领导行为 | 第70-71页 |
·班级互动模式 | 第71-73页 |
·班级优秀成员表现 | 第73-74页 |
·学生自我效能 | 第74页 |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 第74-75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75-77页 |
4 研究结果 | 第77-89页 |
·对二层变量数据合成的可行性检验 | 第77-78页 |
·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78-80页 |
·班级集体效能影响因素的多水平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第80-86页 |
·班级集体效能影响因素的追踪验证 | 第86-89页 |
5 讨论 | 第89-92页 |
·班主任领导行为对班级集体效能的直接影响 | 第89页 |
·班级互动模式与班级优秀成员表现的中介作用 | 第89-91页 |
·学生自我效能与班级集体效能之间的关系 | 第91-92页 |
6 结论 | 第92-93页 |
研究 3:班级集体效能对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影响研究 | 第93-130页 |
研究 3a:班级集体效能影响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横断研究 | 第94-111页 |
1 问题提出 | 第94-96页 |
·班级集体效能对初中生学校适应的直接影响 | 第94页 |
·学生自我效能的跨层级中介效应 | 第94-96页 |
2 研究假设 | 第9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96-100页 |
·研究被试 | 第96页 |
·研究工具 | 第96-98页 |
·班级集体效能 | 第96-97页 |
·学生自我效能 | 第97页 |
·学校适应 | 第97页 |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 第97-98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98-100页 |
4 研究结果 | 第100-107页 |
·对二层变量数据合成的可行性检验 | 第100页 |
·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100-101页 |
·零模型检验 | 第101页 |
·班级集体效能对学校适应的直接效应(γc) | 第101-103页 |
·班级集体效能对学生自我效能的直接效应(γa) | 第103-104页 |
·班级集体效能和学生自我效能对学校适应的效应(γc’与γb) | 第104-107页 |
·中介效应的判定 | 第107页 |
5 讨论 | 第107-109页 |
·班级集体效能对学校适应的直接效应 | 第107-108页 |
·学生自我效能的跨层级中介作用 | 第108-109页 |
6 结论 | 第109-111页 |
研究 3b:班级集体效能影响初中生学校适应的追踪研究 | 第111-130页 |
1 问题提出 | 第111-112页 |
2 研究假设 | 第112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12-117页 |
·研究被试 | 第112-113页 |
·研究工具 | 第113-114页 |
·班级集体效能 | 第113页 |
·学生自我效能 | 第113页 |
·学校适应 | 第113页 |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 第113-114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14-117页 |
4 研究结果 | 第117-126页 |
·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117页 |
·无条件潜变量增长模型的结果 | 第117-122页 |
·多水平的条件潜变量增长模型的结果 | 第122-126页 |
5 讨论 | 第126-129页 |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发展趋势 | 第126-127页 |
·性别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初中生学校适应发展趋势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学生自我效能对初中生学校适应发展趋势的影响 | 第128页 |
·班级集体效能对初中生学校适应发展趋势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6 结论 | 第129-130页 |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 | 第130-137页 |
1 初中生班级集体效能的结构 | 第130-132页 |
2 初中生班级集体效能的影响因素 | 第132-133页 |
3 初中生班级集体效能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 第133页 |
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3-135页 |
5 本研究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 第135-137页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57页 |
附录 | 第157-160页 |
附录 1:班级集体效能量表(正式量表样题) | 第157页 |
附录 2:班级互动模式量表(正式量表样题) | 第157-158页 |
附录 3:班级优秀成员表现量表(正式量表样题) | 第158页 |
附录 4:学生自我效能量表(样题) | 第158页 |
附录 5:学校适应量表(样题) | 第158-159页 |
附录 6:班主任变革型领导行为量表和班主任交易领导行为量表(样题) | 第159-16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第160-161页 |
致谢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