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益生菌简介 | 第11-14页 |
·益生菌定义 | 第11页 |
·益生菌的安全性 | 第11-12页 |
·国内外益生菌制剂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外益生菌制剂研究现状 | 第12页 |
·国内益生菌制剂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益生菌的功能与作用 | 第13-14页 |
·益生菌的功能 | 第13页 |
·益生菌的作用 | 第13-14页 |
·益生菌的微胶囊化 | 第14-17页 |
·微胶囊化简介 | 第14-15页 |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 第15-16页 |
·喷雾干燥法 | 第15页 |
·空气悬浮法 | 第15页 |
·静电结合法 | 第15页 |
·界面聚合法 | 第15-16页 |
·水相分离法 | 第16页 |
·微胶囊化技术的功能 | 第16页 |
·微胶囊化技术的应用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实验技术路线 | 第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8-19页 |
·试验方法 | 第19-25页 |
·培养基 | 第19-20页 |
·微囊化植物乳杆菌P8的制备 | 第20-22页 |
·微胶囊的制备 | 第20页 |
·CLA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0页 |
·CLA含量的测定及亚油酸异构酶酶活力分析 | 第20页 |
·壁材和壁材浓度的选择 | 第20-21页 |
·保护剂和保护剂浓度的选择 | 第21页 |
·固化剂浓度的选择 | 第21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1页 |
·微胶囊耐酸性测定 | 第21页 |
·微胶囊肠溶性测定 | 第21-22页 |
·微囊化植物乳杆菌P8产CLA的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2-23页 |
·不同底物对发酵生成的CLA量的影响 | 第22页 |
·接种量对发酵生成的CLA量的影响 | 第22页 |
·培养时间对发酵生成的CLA量的影响 | 第22页 |
·底物浓度对发酵生成的CLA量的影响 | 第22页 |
·培养温度对发酵生成的CLA量的影响 | 第22页 |
·pH值对发酵生成的CLA量的影响 | 第22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2-23页 |
·微囊化植物乳杆菌P8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第23-25页 |
·动物的处理方法 | 第23页 |
·指标检测 | 第23-25页 |
·肠道菌群分析 | 第23-24页 |
·肠道病理切片检测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8页 |
·微囊化植物乳杆菌P8的制备 | 第25-31页 |
·CLA标准曲线 | 第25页 |
·壁材和壁材浓度的影响 | 第25-26页 |
·保护剂和保护剂浓度的影响 | 第26-28页 |
·固化剂CaCl_2浓度的影响 | 第28-29页 |
·微囊化植物乳杆菌的正交试验结果 | 第29-30页 |
·微胶囊耐酸性测定结果 | 第30页 |
·微胶囊肠溶性测定结果 | 第30-31页 |
·发酵条件对微囊化植物乳杆菌P8产CLA的影响 | 第31-36页 |
·不同底物对发酵生成的CLA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接种量对发酵生成的CLA量的影响 | 第32页 |
·培养时间对发酵生成的CLA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底物浓度对发酵生成的CLA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培养温度对发酵生成的CLA量的影响 | 第34页 |
·pH值对发酵生成的CLA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发酵条件优化正交实验结果 | 第35-36页 |
·微囊化植物乳杆菌P8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第36-38页 |
·盐酸林可霉素诱导的菌群失调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大鼠表型特征 | 第36-37页 |
·肠道病理切片检测结果 | 第37页 |
·微囊化植物乳杆菌P8对盐酸林可霉素模型菌群失调的影响 | 第37-38页 |
4 讨论 | 第38-39页 |
5 结论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作者简介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