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25页 |
| 1.酸浆的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酸浆的原植物描述 | 第11-12页 |
| ·酸浆中的化学成分 | 第12-14页 |
| ·酸浆的食药用价值 | 第14-15页 |
| ·酸浆的开发利用 | 第15-16页 |
| 2 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 ·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16-19页 |
| ·多糖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 第19-21页 |
| ·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 | 第21页 |
| ·多糖的结构分析 | 第21-24页 |
| 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黑龙江酸浆果实和宿萼的成分分析 | 第25-29页 |
| 1 试验材料及仪器 | 第25页 |
| 2 检测方法 | 第25页 |
|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25-28页 |
| ·营养成分含量 | 第25-26页 |
| ·酸浆中微量元素含量 | 第26-27页 |
| ·酸浆中氨基酸含量分析 | 第27-28页 |
| 4 结论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酸浆果实及宿萼水溶性多糖的提取 | 第29-44页 |
| 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29页 |
| ·原料 | 第29页 |
| ·仪器与材料 | 第29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29-31页 |
| ·酸浆果和宿萼多糖提取 | 第29页 |
| ·操作要点 | 第29-30页 |
| ·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 ·多糖得率的计算 | 第30页 |
| ·热水浸提法提取酸浆果和宿萼水溶性多糖的浸提条件研究 | 第30页 |
| ·超声提取法提取酸浆果及宿萼水溶性多糖的浸提条件研究 | 第30页 |
| ·酶法提酸浆果及宿萼多糖 | 第30页 |
| ·去蛋白 | 第30-31页 |
| ·脱色 | 第31页 |
|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43页 |
| ·热水提取法最佳提取工艺 | 第31-37页 |
| ·超声提取法最佳提取工艺 | 第37-41页 |
| ·酶处理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41页 |
| ·不同提取方法对比结果 | 第41页 |
| ·不同脱蛋白方法的比较 | 第41-42页 |
| ·脱色方法的选择 | 第42-43页 |
| 4 结论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酸浆宿萼水溶性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分析 | 第44-57页 |
| 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44页 |
|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 ·试剂 | 第44页 |
| ·仪器 | 第44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44-46页 |
| ·分离纯化 | 第44-45页 |
| ·纯度鉴定 | 第45页 |
| ·分子量测定 | 第45页 |
| ·多糖的理化性质 | 第45页 |
| ·单糖组分分析 | 第45-46页 |
|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55页 |
| ·DE-52柱层析分离 | 第46-47页 |
| ·凝胶层析分离多糖组分 | 第47-48页 |
| ·纯度鉴定 | 第48-49页 |
| ·分子量测定 | 第49页 |
| ·酸浆宿萼多糖的理化性质 | 第49-50页 |
| ·PAVF Ⅰ、PAVF Ⅱ-a、PAVF Ⅱ-b和PAVF Ⅲ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0-52页 |
| ·单糖组分分析 | 第52-55页 |
| 4 结论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酸浆果实多糖动物试验研究 | 第57-72页 |
| 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57页 |
| ·原料 | 第57页 |
| ·仪器与材料 | 第57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57-63页 |
| ·酸浆果实多糖粗提物提取方法 | 第57页 |
| ·酸浆宿萼及果实水溶性多糖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 第57-59页 |
| ·酸浆果实多糖粗提物降血脂活性试验 | 第59-60页 |
| ·酸浆果实多糖粗提物抗衰老试验结果 | 第60-62页 |
| ·酸浆果实多糖粗提物抗疲劳作用的研究 | 第62-63页 |
|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63-70页 |
| ·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 | 第63-65页 |
| ·动物试验结果 | 第65-70页 |
| 4 结论 | 第70-72页 |
| 总结论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