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法制备两性淀粉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 ·淀粉和变性淀粉 | 第8-11页 |
| ·淀粉的基本知识 | 第8-9页 |
| ·变性淀粉 | 第9-11页 |
| ·两性淀粉 | 第11-13页 |
| ·常见两性淀粉的种类 | 第11-12页 |
| ·两性淀粉的应用 | 第12-13页 |
| ·阳离子淀粉 | 第13-15页 |
| ·阳离子淀粉的制备 | 第13-15页 |
| ·淀粉磷酸酯 | 第15-18页 |
| ·淀粉磷酸酯概述 | 第15-16页 |
| ·淀粉磷酸酯的制备 | 第16页 |
| ·淀粉磷酸单酯的应用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半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研究 | 第18-28页 |
| ·引言 | 第1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18页 |
|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 ·反应机理 | 第19页 |
| ·合成原料的选择 | 第19-20页 |
| ·原淀粉的选择 | 第19-20页 |
| ·醚化剂的选择 | 第20页 |
| ·氢氧化钠加入方式的选择 | 第20页 |
| ·阳离子淀粉工艺条件研究 | 第20-21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1-26页 |
| ·催化剂与醚化剂的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 | 第21-22页 |
|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22页 |
|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22-23页 |
| ·醚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23-24页 |
| ·反应中水分含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24页 |
|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24-26页 |
| ·结论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半干法制备两性淀粉 | 第28-45页 |
| ·引言 | 第28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8-30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28-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 ·半干法制备淀粉磷酸酯单因素实验 | 第30-37页 |
| ·反应酯化剂的选择 | 第30-31页 |
| ·催化剂尿素的作用研究 | 第31-35页 |
| ·反应的pH 值对反应的影响 | 第35页 |
| ·不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36-37页 |
| ·磷酸盐的添加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37页 |
| ·磷酸型两性淀粉的制备 | 第37-44页 |
| ·合成步骤的选择 | 第37-38页 |
| ·实验设计 | 第38-39页 |
| ·统计分析 | 第39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两性淀粉性质及结构表征 | 第45-52页 |
| ·引言 | 第45页 |
| ·仪器与方法 | 第45页 |
| ·糊黏度曲线的绘制 | 第45页 |
| ·两性淀粉的 SEM | 第45页 |
| ·红外光谱 | 第45页 |
| ·糊性质的研究 | 第45-52页 |
| ·阳离子淀粉与两性淀粉糊的性质 | 第45-48页 |
| ·蔗糖与氯化钠对两性淀粉糊化性质的影响 | 第48-52页 |
| 主要结论 | 第52-53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