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红色素的提取纯化及其性质和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食用天然色素概况 | 第13-16页 |
·食用色素的发展史 | 第13-14页 |
·天然色素的来源及分类 | 第14-15页 |
·天然色素的性质及生理功能 | 第15-16页 |
·天然色素的提取 | 第16-18页 |
·溶剂提取 | 第16-17页 |
·超声波提取 | 第17页 |
·微波萃取 | 第17页 |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 第17-18页 |
·分子蒸馏技术 | 第18页 |
·微生物生产天然色素 | 第18页 |
·纯化 | 第18-20页 |
·超滤法纯化 | 第19页 |
·膜分离技术纯化 | 第19页 |
·酶法纯化 | 第19页 |
·大孔树脂纯化 | 第19-20页 |
·凝胶层析法纯化 | 第20页 |
·天然色素的稳定化 | 第20-21页 |
·加入抗氧化剂 | 第20页 |
·加入稳定化剂 | 第20页 |
·加入金属离子螯合剂 | 第20页 |
·微胶囊技术 | 第20-21页 |
·色素的结构修饰 | 第21页 |
·红枣概况 | 第21-22页 |
·红枣红色素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本论文的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2章 红枣红色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 第24-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24-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8页 |
·溶剂法提取红枣红色素实验结果 | 第28-34页 |
·超声波法提取红枣红色素实验结果 | 第34-37页 |
·两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大孔树脂纯化红枣红色素的工艺研究 | 第39-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3页 |
·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39-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9页 |
·不同大孔树脂对红枣红色素的吸附情况 | 第43页 |
·静态解吸性能比较 | 第43-44页 |
·pH 对吸附的影响 | 第44-45页 |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45页 |
·NaOH 浓度对解吸的影响 | 第45-46页 |
·流速对吸附的影响 | 第46-47页 |
·流速对解吸的影响 | 第47-48页 |
·树脂的饱和吸附量测定 | 第48页 |
·色价的测定 | 第48页 |
·色素的产率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红枣红色素的稳定性研究 | 第50-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50-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7页 |
·红枣红色素的溶解性 | 第52-53页 |
·pH 值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3页 |
·温度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光照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4页 |
·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氧化剂对色素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55页 |
·还原剂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苯甲酸钠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6页 |
·蔗糖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红枣红色素结构的初步推断 | 第58-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2页 |
·显色反应 | 第59页 |
·光谱分析 | 第59-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红枣红色素的应用研究 | 第63-6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63页 |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4页 |
·高温灭菌实验对比 | 第64页 |
·光照实验对比 | 第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红枣红色素的提取工艺的研究 | 第65页 |
·大孔吸附树脂法纯化红枣红色素 | 第65页 |
·红枣红色素稳定性的研究 | 第65页 |
·红枣红色素的初步鉴定 | 第65-66页 |
·红枣红色素的应用研究 | 第66页 |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