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目录第7-12页
第一章 导论第12-17页
 第一节 选题依据第12-13页
  1.数量范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范畴之一第12页
  2.范畴的动态考察也是范畴研究的重点之一第12-13页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研究的目的第13页
  2.研究的意义第13-14页
 第三节 理论背景与研究方法第14-15页
  1.理论背景第14-15页
  2.研究方法第15页
 第四节 语料来源第15-17页
第二章 数量范畴及非范畴化的研究现状第17-28页
 第一节 数量范畴的概念及其相关研究第17-24页
  1.对"数量范畴"概念的认识第17-18页
  2.数量范畴的相关研究第18-19页
  3.数量的相关研究第19-24页
 第二节 "非范畴化"的相关研究第24-26页
  1.国内外"非范畴化"的相关研究及其应用第24-25页
  2.数量范畴"非范畴化"的研究成果第25-26页
 第三节 研究展望第26-28页
第三章 范畴的动态性与非范畴化第28-44页
 第一节 范畴的静态与动态第28-32页
  1.范畴的静态描写第28-29页
  2.范畴的动态研究第29-32页
 第二节 范畴动态性的内涵第32-34页
 第三节 范畴动态性与"原型"第34-35页
  1.对"原型"的认识第34页
  2.对"原型"的运用第34-35页
 第四节 范畴动态性中的非范畴化现象第35-36页
 第五节 语言非范畴化的主要表现第36-43页
  1.语言非范畴化在句法层面的表现第36-37页
  2.语言非范畴化在语义层面的表现第37-41页
  3.语言非范畴化在语用层面的表现第41-43页
 第六节 非范畴化与词汇化、语法化的关系第43-44页
第四章 数量范畴概说第44-79页
 第一节 数量与量、程度之间的关系第44-45页
 第二节 建立数量范畴的必要性第45-47页
 第三节 数量的性质与特点第47-58页
  1.数量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第47-49页
  2.数量的特点第49-58页
 第四节 数量的类型第58-62页
  1.基本分类第58页
  2.其他分类第58-62页
 第五节 数量范畴的表现形式第62-77页
  1.句法层面的数量第62-75页
  2.询问数量的方式第75-77页
 第六节 小结第77-79页
第五章 汉语中的"数量范围"第79-105页
 第一节 数量范围的分类第79-81页
  1.物体数量范围第79-80页
  2.空间数量范围第80页
  3.时间数量范围第80-81页
  4.动作数量范围第81页
 第二节 数量范围的表现形式第81-89页
  1.数量范围常见的表现形式"X至/到Y"第81-86页
  2.数量范围的其他表现形式第86-89页
 第三节 数量范围标记词第89-96页
  1.范围双项标记词第89-91页
  2.范围单项标记词第91-93页
  3.标记词"对"用第93-95页
  4.标记词"叠"用第95-96页
 第四节 数量范围的特点第96-101页
  1.从低数量到高数量第96-97页
  2.范围的"宽性"与"窄性"第97-99页
  3.范围的扩展性与非扩展性第99-101页
 第五节 数量范围的功能第101-104页
  1.量"距"第102-103页
  2.以供择取"数量"第103-104页
 第六节 小结第104-105页
第六章 数词的非范畴化考察第105-125页
 第一节 数词的范畴属性特征第105-106页
 第二节 数词句法分布特征的丧失与扩展第106-108页
  1.数词充当状语第106-107页
  2.数词充当主、宾语第107页
  3.由修饰语变为中心语第107-108页
 第三节 数词的语义变化第108-118页
  1.语义丧失第109-110页
  2.语义转指第110-111页
  3.语义抽象泛化第111-115页
  4.一些习语或成语中数词的语义变化第115页
  5.重叠或叠合形式中数词的语义变化第115-118页
 第四节 数词语篇功能的扩展第118-120页
  1."NP之一"中数词"一"的回指功能第118-119页
  2."NP+之+数词"中"数词"的回指功能第119-120页
 第五节 数词的功能扩展与范畴转移第120-122页
 第六节 数词的静态化与非范畴化第122-124页
 第七节 小结第124-125页
第七章 量词的非范畴化考察第125-141页
 第一节 量词的范畴属性特征第125-126页
 第二节 量词句法分布特征的丧失与扩展第126-132页
  1.量词充当状语第126-128页
  2.量词充当宾语第128-130页
  3."定语功能"的弱化趋势第130-132页
 第三节 量词的语义变化第132-139页
  1.语义丧失第132-134页
  2.语义转指第134-135页
  3.语义抽象泛化第135-139页
 第四节 量词的功能扩展与范畴转移第139-140页
 第五节 小结第140-141页
第八章 数量短语的非范畴化考察第141-161页
 第一节 "数+量"结构的非范畴化第141-154页
  1.一些"数+量"句法功能的变化第142页
  2."数+量"的语义变化第142-148页
  3.一些"数+量"语篇功能的扩展第148-149页
  4."数量"与"程度"之间的转化第149-152页
  5.一些习语或成语中数量短语的磨损第152-154页
 第二节 "数+量+名"中"数+量"的非范畴化第154-161页
  1."数+量+名"的固化第154-159页
  2."数+量"由纯数量型修饰语演变成"属性"型修饰语第159-161页
第九章 数词"半"的非范畴化第161-173页
 第一节 "半"的虚化轨迹第161-163页
 第二节 "半"的重新分析第163-172页
  1.重新分析理论第163-165页
  2."半"句法层面上的重新分析第165-170页
  3."半"语义层面上的重新分析第170-172页
 第三节 小结第172-173页
第十章 数量短语"一般"及量词"般"的非范畴化第173-191页
 第一节 数量短语"一般"的非范畴化第173-186页
  1.现代汉语中"一般"的使用情况第174-178页
  2."一般"词汇化及语法化第178-186页
 第二节 量词"般"的非范畴化第186-190页
  1.这般、那般第186-189页
  2.如此般、怎生般第189页
  3.百般、千般、万般第189-190页
  4.般配第190页
 第三节 小结第190-191页
第十一章 结语第191-195页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第191-193页
 第二节 文章的不足之处和尚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第193-195页
参考文献第195-20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第205页
在读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第205-206页
后记第206页

论文共2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意识的世界与主体的生成--中国平民剧中的四种主体及其世界
下一篇:古典主义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