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情境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一)研究方法、手段 | 第16-17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历史情境教学设计的理论阐述 | 第18-26页 |
一、情境教学的含义 | 第18-19页 |
二、情境教学设计的教学环节 | 第19页 |
三、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19-22页 |
(一)经验主义教学理论 | 第19-20页 |
(二)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 | 第20-21页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四、实施情境教学设计的目的 | 第22-26页 |
(一)契合以立德树人为任务的教学背景 | 第22-23页 |
(二)实现以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 第23-24页 |
(三)适应以课标为指向的课程结构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历史情境教学设计的影响因素和教学特征 | 第26-37页 |
一、影响历史课堂情境教学设计的因素 | 第26-32页 |
(一)教师专业素养影响情境教学设计的宽度 | 第26-28页 |
(二)分析学情影响情境教学设计的深度 | 第28-30页 |
(三)教学资源利用影响情境教学设计的丰富度 | 第30-32页 |
二、高中历史情境教学设计主要特征 | 第32-37页 |
(一)真实性——重返历史现场 | 第32-33页 |
(二)情景性——唤起对历史的同情 | 第33页 |
(三)生活性——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 第33-35页 |
(四)启发性——引起对历史的思考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创设 | 第37-56页 |
一、依据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明确情境教学设计方向 | 第37-39页 |
(一)以核心素养为中心,解读课程标准 | 第37-38页 |
(二)制定以科学为标准的教学目标 | 第38-39页 |
二、坚持学生为主体,优化情境教学设计过程 | 第39-53页 |
(一)课堂导入渗透情境——激发兴趣,调动课堂气氛 | 第40-41页 |
(二)新知讲授创设情境——整合资源,优化教学 | 第41-51页 |
(三)课堂小结营造情境——升华主题,学史明鉴 | 第51-53页 |
三、反思历史教学设计过程,提升情境教学设计效果 | 第53-56页 |
(一)课前反思,打磨更正 | 第53-54页 |
(二)课中反思,及时更正 | 第54页 |
(三)课后反思,提升效果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情境教学设计的思考 | 第56-62页 |
一、课程标准的吻合度 | 第56页 |
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 第56-57页 |
(一)教学路径以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 | 第57页 |
(二)创设情境着眼于教学目标重难点 | 第57页 |
三、教学素材的切合度 | 第57-58页 |
(一)梳理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 第57页 |
(二)寻找与情境相匹配的教学素材 | 第57-58页 |
(三)教学素材要符合最优化教学理论 | 第58页 |
四、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 第58-60页 |
(一)学生对教学内容关注度 | 第58-59页 |
(二)学生思维参与度 | 第59页 |
(三)学生情感的投入度 | 第59-60页 |
五、教学过程的有效度 | 第60-62页 |
(一)教学内容丰富性和逻辑层次性 | 第60页 |
(二)教学过程中生成性资源有效利用度 | 第60-61页 |
(三)课后评测,检验教学过程完成度 | 第61-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