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海银行内部审计问题及改进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1.2.1 内部审计理论研究 | 第14-17页 |
1.2.2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理论研究 | 第17-20页 |
1.2.3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研究 | 第20页 |
1.2.4 研究评述 | 第20-21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 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理论基础 | 第23-30页 |
2.1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相关概念介绍 | 第23-28页 |
2.1.1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内涵及特点 | 第23-25页 |
2.1.2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基本方法 | 第25-26页 |
2.1.3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基本程序 | 第26-28页 |
2.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第28-30页 |
2.2.1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含义 | 第28页 |
2.2.2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历史演变 | 第28-30页 |
第3章 渤海银行概况及内部审计现状 | 第30-39页 |
3.1 渤海银行概况 | 第30-31页 |
3.1.1 银行介绍 | 第30-31页 |
3.1.2 银行运营情况 | 第31页 |
3.2 渤海银行内部审计现状 | 第31-39页 |
3.2.1 内部审计目标 | 第31-32页 |
3.2.2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 第32页 |
3.2.3 内部审计流程 | 第32-33页 |
3.2.4 内部审计风险识别 | 第33-35页 |
3.2.5 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方法 | 第35-37页 |
3.2.6 内部审计人员管理及配置 | 第37-39页 |
第4章 渤海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9-48页 |
4.1 未能充分识别风险 | 第39-40页 |
4.1.1 风险信息收集渠道固定 | 第39页 |
4.1.2 过分关注银行自身的资源与风险 | 第39-40页 |
4.2 风险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与适应性 | 第40-41页 |
4.2.1 套用已有模型进行评价 | 第40-41页 |
4.2.2 缺乏系统性与整合性分析 | 第41页 |
4.3 内部审计范围相对狭窄 | 第41-42页 |
4.3.1 咨询服务性审计项目比重较低 | 第42页 |
4.3.2 新型审计项目少 | 第42页 |
4.4 内部审计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 第42-45页 |
4.4.1 内部审计未能揭示深层次的问题 | 第42-43页 |
4.4.2 部分审计监督流于形式 | 第43-44页 |
4.4.3 对内审结果的整改流于形式 | 第44-45页 |
4.5 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 第45-48页 |
4.5.1 审计人员数量无法满足内审需求 | 第45页 |
4.5.2 内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 第45-46页 |
4.5.3 部分内审人员缺乏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 | 第46-48页 |
第5章 渤海银行完善内部审计的改进措施 | 第48-59页 |
5.1 拓展风险评价视角 | 第48-49页 |
5.1.1 拓展风险信息来源 | 第48页 |
5.1.2 扩大审计证据内涵 | 第48-49页 |
5.1.3 将外部因素纳入风险分析 | 第49页 |
5.2 建设内部审计风险评价系统 | 第49-52页 |
5.2.1 完善风险评价内容体系 | 第49-51页 |
5.2.2 适时更新内部审计风险评价系统 | 第51-52页 |
5.3 合理拓展内部审计的范围和内容 | 第52页 |
5.3.1 拓展内部审计职能 | 第52页 |
5.3.2 加强对电子银行的审计 | 第52页 |
5.4 优化内部审计程序 | 第52-56页 |
5.4.1 完善审前准备工作 | 第53-55页 |
5.4.2 把握审计过程质量 | 第55页 |
5.4.3 做好审后监督工作 | 第55-56页 |
5.5 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 第56-59页 |
5.5.1 加强内审人员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 | 第56-57页 |
5.5.2 加强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 第57页 |
5.5.3 优化内部审计人员考核评估机制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