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6-9页 |
第一章 《经典释文》与《尔雅》简介 | 第9-15页 |
1.1《经典释文》简介 | 第9-11页 |
1.1.1《经典释文》的作者 | 第9页 |
1.1.2《经典释文》撰作目的和内容 | 第9-11页 |
1.2《尔雅》简介 | 第11-13页 |
1.2.1《尔雅》的内容与性质 | 第11页 |
1.2.2《尔雅》的流传 | 第11-13页 |
1.3《经典释文序录》与《尔雅》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经典释文》引《尔雅》的情况 | 第15-30页 |
2.1《经典释文》引《尔雅》各篇的数量 | 第15-22页 |
2.2《经典释文》征引《尔雅》的方式 | 第22-27页 |
2.2.1 征引完全相同 | 第22-23页 |
2.2.2 征引略有不同 | 第23-24页 |
2.2.3 明“出《尔雅》”或“《尔雅》同” | 第24-27页 |
2.3《经典释文》引《尔雅》的目的 | 第27-30页 |
2.3.1 以《尔雅》为依据 | 第27页 |
2.3.2 据《尔雅》释义 | 第27-28页 |
2.3.3 引《尔雅》证讹 | 第28页 |
2.3.4 引《尔雅》明经典文字不同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经典释文》引《尔雅》的文字研究 | 第30-45页 |
3.1 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的定义 | 第30-31页 |
3.2《经典释文》引《尔雅》与今《尔雅》字际关系研究 | 第31-36页 |
3.2.1 通假字关系 | 第31-33页 |
3.2.2 异体字关系 | 第33-35页 |
3.2.3 古今字关系 | 第35-36页 |
3.3《经典释文》所摘经注与引《尔雅》研究 | 第36-45页 |
3.3.1 通假字关系 | 第36-42页 |
3.3.2 异体字关系 | 第42-43页 |
3.3.3 古今字关系 | 第43-45页 |
第四章 《经典释文》引《尔雅》与《尔雅音义》的比较研究 | 第45-49页 |
4.1 语音方面 | 第45-46页 |
4.2 释义方面 | 第46页 |
4.3 文字方面 | 第46-47页 |
4.4 撰作方式方面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附录一《经典释文》引《尔雅》与今《尔雅》不同例 | 第54-57页 |
附录二《经典释文》所摘经注与所引《尔雅》不同例 | 第57-59页 |
附录三《经典释文》引《尔雅》与《尔雅音义》不同例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