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鲍曼的“他者”道德观及其学校道德教育价值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导论第9-25页
    (一)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第9-12页
        1.鲍曼的后现代思想对理解后现代社会的存在境况具有重要的价值论意义第9-11页
        2.鲍曼的“他者”道德观为学校道德教育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第11-12页
    (二) 核心概念界定第12-15页
        1.他者第12-13页
        2.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第13-14页
        3.固态的现代性与流动的现代性第14-15页
    (三)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第15-23页
        1.国外相关文献综述第15-21页
        2.国内相关文献综述第21-23页
    (四) 本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23-24页
        1.研究重点第23-24页
        2.研究难点第24页
        3.创新点第24页
    (五)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文献研究法第24页
        2.比较分析法第24-25页
一、现代性对“他者”的宰制第25-46页
    (一) 现代性对“他者”宰制的惯常策略第26-37页
        1.理性立法第27-29页
        2.构建秩序第29-32页
        3.技术权威第32-35页
        4.现代机构第35-37页
    (二) 现代性中“他者”的生存境遇第37-45页
        1.他者的齐一化第38-40页
        2.秩序外的他者——陌生人第40-42页
        3.大屠杀——现代性的另一面第42-45页
    (三) 现代性中“他者”的生存策略——朝圣者第45-46页
二、流动的现代性境遇中“他者”的迷失第46-61页
    (一) 流动的现代性——液化社会的熔炉第47-53页
        1.个体与集体的分离第47-49页
        2.时间与空间的分离第49-51页
        3.劳动与资本的分离第51-53页
    (二) 流动的现代性中“他者”的生活策略第53-61页
        1.从商品供应者到感受采集者第53-56页
        2.朝圣者的接班人第56-59页
        3.双面陌生人第59-61页
三、流动的现代性中“他者”的出路第61-75页
    (一) 道德的面目:无伦理的道德第61-65页
        1.撕下现代性的面纱第62-63页
        2.伦理危机及道德机遇第63-65页
    (二) 构建为“他者”负责的道德观第65-75页
        1.道德起源:直面“他者”之面孔第66-68页
        2.道德理想:对他者无条件的负责第68-70页
        3.道德本质:道德的不确定性第70-72页
        4.道德途径:重返道德空间第72-75页
四、鲍曼“他者”道德观的学校道德教育价值与局限第75-89页
    (一)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异化现象之反思第76-80页
        1.学校道德教育观念的唯识化第76-77页
        2.学校道德教育指向的他治化第77-78页
        3.学校道德教育场景的单一化第78-79页
        4.学校道德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单边化第79-80页
    (二) 鲍曼“他者”道德观的学校道德教育价值第80-87页
        1.对“他者”的责任感: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所系第80-82页
        2.个体自治的道德选择: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第82-84页
        3.情境化的道德场景:学校道德教育的理想环境第84-85页
        4.相互创生平等对话:学校道德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写照第85-87页
    (三) 鲍曼“他者”道德观的局限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5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5-96页
后记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教师德性及其养成
下一篇:老舍教育思想研究--以教育小说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