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德性及其养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8-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1.文献的来源及途径 | 第9-10页 |
2.关于德性研究的述评 | 第10-12页 |
3.关于教师德性研究的述评 | 第12-17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页 |
1.德性 | 第17页 |
2.教师德性 | 第17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文献法 | 第17-18页 |
2.思辨法 | 第18-19页 |
一、教师德性解读 | 第19-28页 |
(一)中西德性谱系 | 第19-21页 |
(二)教师德性的涵义 | 第21-22页 |
(三)相关概念辨析 | 第22-23页 |
1.师道与教师德性 | 第22页 |
2.教师道德与教师德性 | 第22-23页 |
(四)教师德性的特征 | 第23-25页 |
1.内在性 | 第24页 |
2.向善性 | 第24页 |
3.稳定性 | 第24页 |
4.生成性 | 第24-25页 |
(五)教师德性的核心德目 | 第25-28页 |
1.教师仁爱 | 第26页 |
2.教师公正 | 第26-27页 |
3.教师明智 | 第27页 |
4.教师创造 | 第27-28页 |
二、教师德性的价值 | 第28-37页 |
(一)德性是教师作为人存在的精神基础 | 第28-30页 |
1.人的脆弱性和依赖性需要德性 | 第29页 |
2.人作为道德存在需要德性 | 第29-30页 |
(二)教师德性是向善教育的内在要求 | 第30-34页 |
1.向善的教育是一种德性实践 | 第30-32页 |
2.工具理性泛滥使教育德性迷失 | 第32-33页 |
3.教师德性是教育葆有德性的重要之维 | 第33-34页 |
(三)教师德性是教师之谓教师的内在根基 | 第34-37页 |
1.教师是特性角色的存在 | 第34-35页 |
2.教师德性是教师角色扮演的内在精神品格 | 第35-37页 |
三、教师德性的养成 | 第37-45页 |
(一)遵循教师德性养成的基本规律 | 第37-39页 |
1.由道乃德 | 第38-39页 |
2.尊道贵德 | 第39页 |
3.化师道为德性 | 第39页 |
(二)自我修养是教师德性养成的关键 | 第39-42页 |
1.提升教师德性修养的主体意识 | 第40页 |
2.自我反思 | 第40-41页 |
3.勤于学习 | 第41-42页 |
4.保持慎独 | 第42页 |
(三)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德性养成的根本途径 | 第42-43页 |
(四)构建合乎德性的教师制度 | 第43-44页 |
(五)营造良好的教师德性养成氛围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