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教学点教师联片教研模式应用研究--以陇南六县为例

摘要第11-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1 绪论第14-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1 保证教学点使用设备和资源开展教学的迫切性第14页
        1.1.2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需持续进行第14-15页
        1.1.3 现有教研模式无法满足教学点教师的需要第15页
    1.2 问题的提出第15-16页
        1.2.1 教学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偏低第15-16页
        1.2.2 现有教研模式无法顾及教学点的差异性第16页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第16-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8-20页
        1.4.1 境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第19-20页
    1.5 研究设计第20-23页
        1.5.1 研究目的第20页
        1.5.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5.3 研究思路第21-23页
2 研究综述第23-27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3-25页
        2.1.1 教学点第23-24页
        2.1.2 教研模式第24页
        2.1.3 联片教研第24-25页
    2.2 理论基础第25-27页
        2.2.1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及对本研究的启示第25页
        2.2.2 活动理论及对本研究的启示第25-26页
        2.2.3 群体动力理论及对本研究的启示第26页
        2.2.4 实践共同体理论及对本研究的启示第26-27页
3 教学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第27-35页
    3.1 教学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的调查第27-32页
        3.1.1 调查内容及方法第27页
        3.1.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第27-28页
        3.1.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第28-32页
    3.2 教学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第32-35页
        3.2.1 地理条件的限制第32页
        3.2.2 师资力量薄弱第32-33页
        3.2.3 缺少相应的指导第33页
        3.2.4 现有教研模式不适合教学点教师的发展第33-35页
4 教学点教师教研共同体的构建第35-45页
    4.1 教研共同体的构成要素第36-38页
        4.1.1 专家和服务团队第36-37页
        4.1.2 教育行政部门第37页
        4.1.3 骨干教师第37-38页
        4.1.4 教学点教师第38页
    4.2 教研共同体的运作模式第38-39页
    4.3 教研共同体的影响因素第39-42页
        4.3.1 外部支持的强弱第39-41页
        4.3.2 资源和设备应用方法的实用性第41页
        4.3.3 同伴教师第41-42页
        4.3.4 协同频率的高低第42页
    4.4 促进教研共同体良性发展的策略第42-43页
        4.4.1 争取有力的外部支持第42-43页
        4.4.2 增加共同体成员的协同机会第43页
        4.4.3 提供丰富的学习、教研资源第43页
    4.5 教研共同体的构建第43-45页
5 教学点联片教研模式应用研究第45-80页
    5.1 联片教研模式的构建第45-47页
        5.1.1 教研模式构建第45-46页
        5.1.2 教研模式解析第46-47页
    5.2 设计阶段第47-62页
        5.2.1 片区的划分第47页
        5.2.2 课程资源设计第47-51页
        5.2.3 教学教研活动设计第51-55页
        5.2.4 评价设计第55-62页
    5.3 实施阶段第62-71页
        5.3.1 前期准备第62-64页
        5.3.2 开展教研活动第64-71页
        5.3.3 教学实践指导第71页
    5.4 测评阶段第71-76页
        5.4.1 测评结果第71-74页
        5.4.2 测评结果分析第74-76页
    5.5 联片教研模式的完善第76-80页
        5.5.1 修正后的联片教研模式第76-77页
        5.5.2 修正后的联片教研模式解读第77-80页
6 提高联片教研有效性的策略第80-85页
    6.1 完善联片教研的制度保障第80-81页
        6.1.1 健全联片教研管理机制第80页
        6.1.2 完善联片教研评价机制第80页
        6.1.3 创设联片教研激励机制第80-81页
    6.2 构建教学点教研资源中心第81页
    6.3 优化教研共同体的运行机制第81-82页
        6.3.1 确定教学点教师的教研主体地位第81页
        6.3.2 培育优秀教研活动引领者第81-82页
        6.3.3 创设协作互助的教研氛围第82页
    6.4 创新教研活动形式第82-83页
        6.4.1 开展教学点互访交流活动第82页
        6.4.2 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第82-83页
        6.4.3 实现教研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第83页
    6.5 利用社会性软件实现“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的优势互补第83页
    6.6 提高教学点教师的综合能力第83-85页
        6.6.1 培养教学点教师的多学科教学能力第83-84页
        6.6.2 提高教学点教师的反思能力第84-85页
7 研究结论与反思第85-87页
    7.1 研究结论第85页
    7.2 完成的主要研究第85-86页
    7.3 创新之处第86页
    7.4 研究现存的不足第86页
    7.5 后续研究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89页
附录第89-10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杨贤江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下一篇:英澳防治校园欺凌政策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