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歌的传承与创新—壮语新歌发展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概况 | 第9-11页 |
(二) 教育科学理论和实际意义 | 第11页 |
(三) 研究水平与发展方向 | 第11-12页 |
(四) 研究方法及研究特色 | 第12-13页 |
一、壮歌文化概貌 | 第13-16页 |
(一) 壮歌的分类与分布 | 第13-14页 |
(二) 壮歌的社会影响与作用 | 第14-16页 |
二、壮语新歌的产生与发展 | 第16-36页 |
(一) 壮语新歌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二) 壮语新歌发展历程 | 第17-36页 |
1. 壮语新歌启蒙发展期 | 第17-21页 |
2. 壮语新歌鼎盛期 | 第21-26页 |
3. 壮语新歌低潮期 | 第26-28页 |
4. 壮语新歌复苏期 | 第28-36页 |
三、壮语新歌现状调查 | 第36-47页 |
(一) 壮语新歌编创者 | 第36-41页 |
(二) 壮语新歌受众群体 | 第41-43页 |
(三) 壮语新歌市场营销 | 第43-45页 |
(四) 壮学者对壮语新歌评议 | 第45-47页 |
四、壮语新歌现象分析 | 第47-56页 |
(一) 壮语新歌现象的内因 | 第47-49页 |
1. 民族文化自觉的内化 | 第47页 |
2. 民族语言保护的诉求 | 第47-48页 |
3. 民族精神内驱动力驱使 | 第48-49页 |
(二) 壮语新歌现象的外因 | 第49-51页 |
1. 强势文化冲击 | 第49页 |
2. 科学技术影响 | 第49页 |
3. 社会机构推动 | 第49-50页 |
4. 政府部门支持 | 第50页 |
5. 藏族时尚音乐成功案例促进 | 第50-51页 |
(三) 壮语新歌艺术特点分析 | 第51-56页 |
1. 翻唱汉族歌曲作品 | 第51页 |
2. 改编传统壮歌作品 | 第51-53页 |
3. 词曲原创新歌作品 | 第53-56页 |
五、壮语新歌发展的问题思考 | 第56-59页 |
(一) 问题思考 | 第56-58页 |
(二) 发展趋势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注释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