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12页 |
1.4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第12-13页 |
第2章 人才流动相关理论概述 | 第13-18页 |
2.1 人才的涵义及分类 | 第13页 |
2.1.1 人才的涵义 | 第13页 |
2.1.2 人才的分类 | 第13页 |
2.2 人才流动的涵义 | 第13-14页 |
2.3 人才流动的原因 | 第14页 |
2.4 人才流动的作用 | 第14-15页 |
2.4.1 促进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 第14页 |
2.4.2 满足组织快速发展 | 第14页 |
2.4.3 满足人才自身发展 | 第14-15页 |
2.5 人才流动的指标 | 第15页 |
2.6 人才流动的理论模型 | 第15-18页 |
2.6.1 勒温的场论 | 第15页 |
2.6.2 库克曲线 | 第15-16页 |
2.6.3 中松义郎的目标一致理论 | 第16-18页 |
第3章 国内外校办企业人才流动的状况及启示 | 第18-23页 |
3.1 美国企业的人才流动 | 第18-19页 |
3.1.1 基本概况 | 第18页 |
3.1.2 特点及启示 | 第18-19页 |
3.2 德国企业的人才流动 | 第19-20页 |
3.2.1 基本概况 | 第19页 |
3.2.2 特点及启示 | 第19-20页 |
3.3 日本企业的人才流动 | 第20-21页 |
3.3.1 基本概况 | 第20页 |
3.3.2 特点及启示 | 第20-21页 |
3.4 印度企业的人才流动 | 第21页 |
3.4.1 基本概况 | 第21页 |
3.4.2 特点及启示 | 第21页 |
3.5 国内校办企业的人才流动 | 第21-23页 |
3.5.1 基本概况 | 第21-22页 |
3.5.2 特点及启示 | 第22-23页 |
第4章 中国石油大学校办企业人才流动的现状分析 | 第23-35页 |
4.1 校办企业人才队伍现状 | 第23-26页 |
4.1.1 校办企业概况 | 第23页 |
4.1.2 校办企业人才队伍结构情况 | 第23-25页 |
4.1.3 校办企业现有人才队伍特点 | 第25-26页 |
4.2 校办企业人才流动情况 | 第26-29页 |
4.2.1 校办企业人才流入及结构分析 | 第26页 |
4.2.2 校办企业人才流出及结构分析 | 第26-28页 |
4.2.3 人才流入和流出的对比分析 | 第28页 |
4.2.4 人才流动的指标分析 | 第28-29页 |
4.3 校办企业人才流动的特点 | 第29-30页 |
4.4 校办企业人才流动的原因分析 | 第30-35页 |
4.4.1 问卷调查 | 第30-31页 |
4.4.2 原因分析 | 第31-35页 |
第5章 规范校办企业人才流动的措施 | 第35-42页 |
5.1 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及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 第35页 |
5.1.1 尽快明确企业的发展定位及战略目标 | 第35页 |
5.1.2 制定适合校办企业目标定位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 第35页 |
5.1.3 树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观念 | 第35页 |
5.2 确立以人为本、科学公正的人才管理制度 | 第35-36页 |
5.2.1 把好人才“入口”关 | 第35-36页 |
5.2.2 把好人才“出口”关 | 第36页 |
5.2.3 及时调整,优化配置人才资源 | 第36页 |
5.3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激励制度 | 第36-38页 |
5.3.1 参照周边石油石化企业价位,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 | 第36页 |
5.3.2 改革薪酬体系,保障分配的公平性 | 第36-37页 |
5.3.3 加大对各类优秀人才的精神激励 | 第37页 |
5.3.4 建立长效性的福利保障 | 第37-38页 |
5.4 建立满足人才全方位需求的企业文化 | 第38-39页 |
5.4.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文化凝聚人 | 第38页 |
5.4.2 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 | 第38-39页 |
5.5 高度重视人才培训,创建学习型企业 | 第39-40页 |
5.5.1 将培训作为激励人才的重要手段 | 第39页 |
5.5.2 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制定系统的人才教育培训规划 | 第39页 |
5.5.3 利用教育社会培训资源,多形式提升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 第39-40页 |
5.6 建立健全人才职业生涯规划 | 第40页 |
5.7 建立科学公正的人才绩效评价考核体系 | 第40-42页 |
5.7.1 考核定位要准确,周期要合理 | 第40-41页 |
5.7.2 考核评价指标设置要科学 | 第41页 |
5.7.3 及时做好考核结果的反馈 | 第41-4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 第46-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