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交通拥堵治理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汽车保有量控制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3 交通拥堵治理效果评价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及治理现状 | 第18-26页 |
2.1 基本定义 | 第18页 |
2.1.1 汽车保有量的定义 | 第18页 |
2.1.2 交通拥堵的定义 | 第18页 |
2.2 交通拥堵治理理论研究 | 第18-21页 |
2.2.1 供需平衡理论 | 第18-19页 |
2.2.2 交通需求管理 | 第19-20页 |
2.2.3 拥挤外部性 | 第20页 |
2.2.4 低碳交通体系 | 第20-21页 |
2.3 基于汽车保有量控制的拥堵治理现状 | 第21-24页 |
2.3.1 基于汽车保有量增长的交通拥堵现状 | 第21-22页 |
2.3.2 基于汽车保有量控制的交通拥堵治理现状 | 第22-23页 |
2.3.3 基于汽车保有量控制的交通拥堵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汽车保有量控制的拥堵治理效果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第26-40页 |
3.1 交通拥堵治理效果的主成分分析 | 第26-28页 |
3.1.1 引入的依据 | 第26页 |
3.1.2 分析方法介绍 | 第26-27页 |
3.1.3 分析步骤 | 第27-28页 |
3.2 交通拥堵治理效果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28-29页 |
3.2.1 客观性原则 | 第28-29页 |
3.2.2 综合性原则 | 第29页 |
3.2.3 可量化性原则 | 第29页 |
3.2.4 层次性原则 | 第29页 |
3.2.5 导向性原则 | 第29页 |
3.3 交通拥堵治理评价模型建立的思路 | 第29-31页 |
3.4 交通拥堵治理效果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1-33页 |
3.4.1 直接评价指标 | 第31-32页 |
3.4.2 间接评价指标 | 第32-33页 |
3.5 交通拥堵治理效果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3-38页 |
3.5.1 评价方法介绍 | 第33-34页 |
3.5.2 评价方法引入 | 第34页 |
3.5.3 评价模型构建 | 第34-3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北京市控制汽车保有量的拥堵治理效果评价 | 第40-68页 |
4.1 北京市交通拥堵成因分析 | 第40-43页 |
4.1.1 机动车数量过大 | 第40-41页 |
4.1.2 拥堵路段集中 | 第41-43页 |
4.1.3 汽车出行分担率较大 | 第43页 |
4.2 北京市汽车保有量控制措施分析 | 第43-47页 |
4.2.1 尾号限行 | 第43-45页 |
4.2.2 汽车限购 | 第45-46页 |
4.2.3 消费税率调整 | 第46-47页 |
4.2.4 差别化停车 | 第47页 |
4.3 北京市拥堵治理效果的分析 | 第47-52页 |
4.3.1 因子的筛选和量化 | 第47-48页 |
4.3.2 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4.3.3 主成分分析 | 第49-52页 |
4.4 北京市拥堵治理效果的综合指标评价 | 第52-67页 |
4.4.1 评价指标的量化 | 第52-56页 |
4.4.2 交通拥堵治理效果直接指标评价 | 第56-63页 |
4.4.3 交通拥堵治理效果间接指标评价 | 第63-66页 |
4.4.4 交通拥堵治理效果综合评价结果 | 第66-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基于评价结果的交通拥堵治理对策 | 第68-76页 |
5.1 汽车数量的控制 | 第68-69页 |
5.1.1 供需调节 | 第68-69页 |
5.1.2 加大消费税率的调整 | 第69页 |
5.2 交通需求管理 | 第69-70页 |
5.2.1 推动出行方式的转换 | 第69页 |
5.2.2 智能交通系统 | 第69-70页 |
5.3 提高车辆使用成本 | 第70-71页 |
5.3.1 拥堵区域收费 | 第70页 |
5.3.2 新增汽车使用税目 | 第70-71页 |
5.4 发展低碳交通方式 | 第71-72页 |
5.4.1 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 第71页 |
5.4.2 推广慢行交通 | 第71-72页 |
5.5 拥堵治理的新思路 | 第72-73页 |
5.5.1 推广公共交通 | 第72页 |
5.5.2 以人为本的交通发展 | 第72-7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6-78页 |
6.1 结论 | 第76-77页 |
6.2 存在的不足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