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概述 | 第19-27页 |
2.1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基本含义和作用 | 第19-21页 |
2.1.1 轨道交通的基本含义及作用 | 第19-20页 |
2.1.2 常规公交的基本含义及作用 | 第20-21页 |
2.2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基本特性分析 | 第21-22页 |
2.2.1 技术特性 | 第21页 |
2.2.2 经济特性 | 第21-22页 |
2.2.3 综合特性 | 第22页 |
2.3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功能定位 | 第22-23页 |
2.4 轨道交通枢纽概述 | 第23-27页 |
2.4.1 轨道交通枢纽的定义和分类 | 第23页 |
2.4.2 轨道交通枢纽的作用 | 第23-24页 |
2.4.3 轨道交通枢纽的基本特性 | 第24-25页 |
2.4.4 轨道交通枢纽与常规公交服务范围比较分析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基于轨道交通枢纽的常规公交换乘客流分析 | 第27-35页 |
3.1 轨道交通枢纽换乘客流特性研究 | 第27-29页 |
3.1.1 轨道交通枢纽换乘客流的定义 | 第27-28页 |
3.1.2 轨道交通枢纽换乘客流特性 | 第28-29页 |
3.1.3 轨道枢纽站换乘行为特征分析 | 第29页 |
3.2 轨道交通枢纽的常规公交接运范围确定 | 第29-31页 |
3.2.1 轨道交通一次吸引范围 | 第30页 |
3.2.2 轨道交通二次吸引范围 | 第30-31页 |
3.3 轨道交通枢纽的常规公交换乘客流预测 | 第31-33页 |
3.3.1 轨道交通枢纽换乘客流预测主要指标 | 第31-32页 |
3.3.2 轨道交通换乘客流变化预测方法 | 第32-33页 |
3.4 轨道交通枢纽与常规公交客流特性匹配 | 第33-35页 |
3.4.1 轨道交通枢纽与常规公交运力匹配 | 第33页 |
3.4.2 轨道交通枢纽与常规公交时间协调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基于轨道交通枢纽的常规公交换乘模式分析 | 第35-40页 |
4.1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空间关系 | 第35-37页 |
4.2 轨道交通枢纽与常规公交换乘布局原则 | 第37-38页 |
4.3 轨道交通枢纽与常规公交的换乘衔接模式 | 第38-40页 |
4.3.1 轨道交通枢纽与常规公交换乘布局模式设计要点 | 第38页 |
4.3.2 轨道交通枢纽与常规公交换乘布局模式分析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基于轨道交通枢纽公交线路优化建模和求解 | 第40-56页 |
5.1 基于轨道交通枢纽的常规公线路优化原则 | 第40页 |
5.2 基于轨道交通枢纽的常规公交线路优化建模 | 第40-44页 |
5.2.1 公交线路的优化目标 | 第41-43页 |
5.2.2 线路优化约束条件 | 第43-44页 |
5.3 人工萤火虫优化算法 | 第44-48页 |
5.3.1 人工萤火虫优化算法概述 | 第44页 |
5.3.2 基本原理 | 第44-45页 |
5.3.3 算法实现 | 第45页 |
5.3.4 人工萤火虫群优化算法实施步骤 | 第45-46页 |
5.3.5 萤火虫算法模型求解 | 第46-48页 |
5.4 基于轨道交通的常规公交线路调整 | 第48-51页 |
5.4.1 已有公交线路优化调整 | 第49-50页 |
5.4.2 新建公交线路规划 | 第50-51页 |
5.5 算例分析 | 第51-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