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民歌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2、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3、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拟解决的相关问题 | 第12-13页 |
4、采取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及可行性的分析 | 第13-16页 |
第1章 崇信民歌概述及其类型特征分析 | 第16-32页 |
1.1 崇信 | 第16-17页 |
1.2 崇信民歌 | 第17-18页 |
1.3 崇信民歌的类型 | 第18-24页 |
1.3.1 花儿类 | 第18-19页 |
1.3.2 号子类 | 第19-20页 |
1.3.3 小调类 | 第20-22页 |
1.3.4 山歌类 | 第22-23页 |
1.3.5 秧歌类 | 第23-24页 |
1.4 崇信民歌的题材内容 | 第24-32页 |
1.4.1 爱情婚姻 | 第24-25页 |
1.4.2 道德礼仪 | 第25-26页 |
1.4.3 历史传说 | 第26-27页 |
1.4.4 社会生活 | 第27-28页 |
1.4.5 生产劳动 | 第28-30页 |
1.4.6 时事政策 | 第30-32页 |
第2章 崇信民歌的艺术特征 | 第32-52页 |
2.1 崇信民歌的音乐形态 | 第32-43页 |
2.1.1 曲式结构特点 | 第32-38页 |
2.1.2 调式调性特点 | 第38-39页 |
2.1.3 节奏节拍特点 | 第39-42页 |
2.1.4 旋律走向特点 | 第42-43页 |
2.2 崇信民歌的地方色彩 | 第43-45页 |
2.2.1 地方用语 | 第43页 |
2.2.2 衬词衬腔使用的丰富性 | 第43-45页 |
2.3 崇信民歌歌词文学方面的特点 | 第45-52页 |
2.3.1 歌词结构及表现形式 | 第46页 |
2.3.2 字尾特征 | 第46-47页 |
2.3.3 韵律的使用 | 第47-48页 |
2.3.4 歌词中的称谓 | 第48-52页 |
第3章 崇信民歌的传承与价值 | 第52-56页 |
3.1 传承 | 第52-54页 |
3.1.1 传承人 | 第52-53页 |
3.1.2 传承载体 | 第53页 |
3.1.3 其他传承措施现状 | 第53-54页 |
3.2 崇信民歌的价值 | 第54-56页 |
3.2.1 历史价值 | 第54页 |
3.2.2 学术价值 | 第54页 |
3.2.3 文化价值 | 第54-55页 |
3.2.4 实用价值与社会价值 | 第55-56页 |
第4章 崇信民歌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 第56-62页 |
4.1 面临的困境 | 第56-58页 |
4.1.1 传承人数减少,传唱度影响力下降 | 第56页 |
4.1.2 多元文化冲击,受众群体规模缩小 | 第56页 |
4.1.3 经济快速发展,传统民歌被边缘化 | 第56-57页 |
4.1.4 语言形式变化,民歌传承创作困难 | 第57页 |
4.1.5 政府主动引导,社会主动接受性弱 | 第57页 |
4.1.6 民歌创作被动,脱离生活生产土壤 | 第57-58页 |
4.2 针对崇信民歌面临困境的思考 | 第58-62页 |
4.2.1 以抢救性搜集挖掘为崇信民歌当务之急 | 第58页 |
4.2.2 以旅游及文化市场为崇信民歌转型契机 | 第58-59页 |
4.2.3 以现代化传媒形式为崇信民歌创新手段 | 第59页 |
4.2.4 以教育及学术扶持为崇信民歌发扬途径 | 第59-60页 |
4.2.5 以资金及资源倾斜为崇信民歌保护基础 | 第60页 |
4.2.6 以自发社会性传承为崇信民歌传承之本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