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 选题理由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三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拟解决的相关问题 | 第11-12页 |
四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第12页 |
五 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紫阳民歌起源背景以及发展的历史变革 | 第14-22页 |
1.1 紫阳民歌起源背景 | 第14-15页 |
1.2 紫阳民歌的发展历史阶段以及现存状况 | 第15-22页 |
1.2.1 初期的困难采集整理 | 第15-17页 |
1.2.2 动乱岁月齐心歌唱聚民生 | 第17-18页 |
1.2.3 新世纪重点打造“茶歌”品牌 | 第18-22页 |
第二章 紫阳民歌的分类及其音乐特点和文化蕴含 | 第22-46页 |
2.1 山歌 | 第22-25页 |
2.1.1 山歌号子 | 第22-23页 |
2.1.2 山歌调子 | 第23-24页 |
2.1.3 通山歌 | 第24页 |
2.1.4 锣鼓草 | 第24-25页 |
2.2 紫阳民歌中的小调 | 第25-26页 |
2.3 紫阳民歌中的劳动号子 | 第26-28页 |
2.3.1 汉江船工号子 | 第27页 |
2.3.2 打夯号子 | 第27页 |
2.3.3 抬石号子 | 第27-28页 |
2.3.4 抬丧号子 | 第28页 |
2.3.5 通用劳动号子 | 第28页 |
2.4 社火歌曲 | 第28-29页 |
2.5 风俗歌曲 | 第29-31页 |
2.5.1 哭嫁 | 第29-30页 |
2.5.2 哭丧 | 第30页 |
2.5.3 孝歌 | 第30-31页 |
2.5.4 坛歌 | 第31页 |
2.5.5 烧拜香 | 第31页 |
2.5.6 端公调 | 第31页 |
2.6 紫阳新民歌 | 第31-32页 |
2.7 紫阳民歌中的文学色彩 | 第32-46页 |
2.7.1 修辞的手法 | 第32-40页 |
2.7.2 词句的格式 | 第40-44页 |
2.7.3 衬字的运用 | 第44-46页 |
第三章 介绍紫阳同源歌的流变并分析其原因及其方言特点 | 第46-56页 |
3.1 同源歌的比较 | 第46-52页 |
3.1.1 歌词的比较 | 第46-47页 |
3.1.2 词曲基本相同 | 第47-49页 |
3.1.3 曲同词异 | 第49-51页 |
3.1.4 词同曲异 | 第51-52页 |
3.2 同源歌产生原因 | 第52-53页 |
3.3 作品演唱中的方言特点 | 第53-56页 |
第四章 紫阳民歌传承问题研究以及紫阳民歌未来发展走向的展望 | 第56-66页 |
4.1 紫阳民歌的传承及存在的问题 | 第56-58页 |
4.1.1 缺少知名传承歌手 | 第56页 |
4.1.2 缺少知名歌曲 | 第56-57页 |
4.1.3 缺少词曲创作的名家 | 第57-58页 |
4.1.4 缺少系统深入的开发 | 第58页 |
4.2 紫阳民歌未来发展走向及展望 | 第58-62页 |
4.2.1 客观看待紫阳民歌面临的现实窘境减少现代商业化侵蚀 | 第59-60页 |
4.2.2 创作和演唱的脚跟应当扎根于民间 | 第60-61页 |
4.2.3 共同努力地唱向世界 | 第61-62页 |
4.3 传承与发展需要及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 第62-66页 |
4.3.1 保护遗产,挖掘潜力 | 第62页 |
4.3.2 系统开发,全力以赴 | 第62-63页 |
4.3.3 保护传承核心 | 第63-64页 |
4.3.4 发挥民间艺人重要作用 | 第64页 |
4.3.5 要推出自己的知名歌手 | 第64页 |
4.3.6 培养人才,鼓励创新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