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选题依据和价值分析 | 第8-10页 |
1.2 理论概述 | 第10-12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1 新闻文本的修辞学研究 | 第12-13页 |
1.3.2 新闻框架和认知形成中的修辞学研究 | 第13-15页 |
1.3.3 关于《环球时报》评论的相关研究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思路和样本概述 | 第15-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3 样本概述 | 第17-19页 |
第2章 语篇修辞:《环球时报》涉军社评的语篇修辞模式 | 第19-27页 |
2.1 段落特征:以短篇幅段落为主 | 第20-22页 |
2.2 句式特征:以口语和散句为主 | 第22-24页 |
2.3 辞格特征:以比喻为主要辞格 | 第24-25页 |
2.4 人称特征:以“我们”为主的第一人称 | 第25-27页 |
第3章 态度修辞:修辞视角下社评的定位和表达 | 第27-38页 |
3.1 态度表达者:社评作者的国家话语定位 | 第27-29页 |
3.2 社评的整体态度:标题的强烈表态效果 | 第29-34页 |
3.3 特殊内容的态度表达:敏感话语的审慎态度 | 第34-38页 |
3.3.1 多用话语蒙太奇,激活想象空间 | 第34-35页 |
3.3.2 善用双重否定句式,营造言论效果 | 第35-36页 |
3.3.3 巧妙使用隐喻,拓展言论边界 | 第36-38页 |
第4章 形象修辞:隐喻在形象生成中的作用 | 第38-61页 |
4.1 关于中国军队建设和形象 | 第44-48页 |
4.1.1 隐喻分析 | 第44-46页 |
4.1.2 隐喻使用的具体描写 | 第46-48页 |
4.2 关于武器装备建设 | 第48-52页 |
4.2.1 隐喻的分析 | 第48-50页 |
4.2.2 隐喻使用的具体描写 | 第50-52页 |
4.3 关于军队腐败和作风问题 | 第52-56页 |
4.3.1 隐喻的分析 | 第52-54页 |
4.3.2 隐喻使用的具体描写 | 第54-56页 |
4.4 关于中国同美日等国关系 | 第56-59页 |
4.4.1 隐喻的分析 | 第56-57页 |
4.4.2 隐喻使用的具体描写 | 第57-59页 |
4.5 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涉军新闻文本的修辞禁忌与边界 | 第61-65页 |
5.1 保证信息真实,严守新闻客观性原则 | 第61-62页 |
5.2 遵守职业伦理,符合报道专业性原则 | 第62-63页 |
5.2.1 保持基本的平衡和公正 | 第62页 |
5.2.2 避免非黑即白的对立框架 | 第62-63页 |
5.2.3 避免称呼使用的污名化 | 第63页 |
5.3 合乎表达规范,满足修辞得体性原则 | 第63-65页 |
第6章 启示:善用修辞提高涉军新闻文本传播力 | 第65-77页 |
6.1 重塑修辞权威,创新话语方式 | 第65-68页 |
6.1.1 信息传播的公开和多元 | 第66-67页 |
6.1.2 构建符合涉军新闻文本的术语屏 | 第67-68页 |
6.2 提高传播效果,实现传播者与受众的“同一” | 第68-71页 |
6.2.1 新闻修辞贴切受众 | 第68-70页 |
6.2.2 传播动机的自我韬晦 | 第70-71页 |
6.2.3 官方话语的补偿机制 | 第71页 |
6.3 建构框架与意义,促进观点的表达和传播 | 第71-77页 |
6.3.1 用事实建构语篇框架 | 第72-73页 |
6.3.2 用命名实现重新认知 | 第73-75页 |
6.3.3 隐喻和蒙太奇的建构现实功能 | 第75-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