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CT | 第4页 |
导论 | 第7-19页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7-9页 |
1.学校仪式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价值 | 第7页 |
2.学校仪式的道德教育功能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 第7-8页 |
3.人类学关于仪式的相关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1.国外研究文献概况 | 第9-14页 |
2.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三)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2.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拟创新点 | 第18-19页 |
1.研究的重点 | 第18页 |
2.研究的难点 | 第18页 |
3.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一、学校仪式的内涵、特征及类型 | 第19-31页 |
(一)仪式的内含与学校仪式的涵义 | 第19-20页 |
(二)学校仪式的基本特征 | 第20-23页 |
1.内在的象征性与表演性 | 第21页 |
2.展演内容的世俗性 | 第21页 |
3.展演角色的互动性 | 第21-22页 |
4.展演过程的文化性 | 第22-23页 |
5.展演目的的教育性 | 第23页 |
(三)学校仪式的基本分类 | 第23-25页 |
1.学校仪式分类的方法论 | 第23页 |
2.学校仪式的基本类型 | 第23-25页 |
(四)学校仪式的体系构成及其结构叙事 | 第25-31页 |
1.仪式内容的象征表达 | 第26-29页 |
2.仪式时空的程式化进行 | 第29-30页 |
3.仪式场域的关系形态 | 第30-31页 |
二、当前学校仪式教育活动的现状反思 | 第31-36页 |
(一)学校仪式教育活动的目的偏狭 | 第31-32页 |
(二)学校仪式教育活动的形式化取向严重 | 第32-33页 |
(三)学校仪式教育活动的方式单调 | 第33-34页 |
(四)学校仪式教育活动的资源开发不足 | 第34-36页 |
三、学校仪式活动之道德教育价值的理论基础 | 第36-40页 |
(一)涂尔干的“仪式机制理论” | 第36-37页 |
(二)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 | 第37-38页 |
(三)“功能主义”关于仪式的论述 | 第38-39页 |
(四)维克多·特纳的“结构与反结构仪式理论” | 第39-40页 |
四、学校仪式蕴含的基本道德教育价值 | 第40-47页 |
(一)仪式价值传递的特点 | 第40页 |
(二)道德教育与仪式价值传递的机制 | 第40-41页 |
(三)学校仪式的道德教育价值 | 第41-47页 |
1.学校仪式能唤起学生的道德神圣感 | 第41-42页 |
2.学校仪式能激发学生的道德体验 | 第42-43页 |
3.学校仪式能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 第43-45页 |
4.学校仪式能优化学校的道德文化 | 第45-47页 |
五、学校仪式道德教育价值的实践应用 | 第47-52页 |
(一)学校仪式展演的方向:神圣性的复归 | 第47-48页 |
(二)仪式展演的方式:个人创造性的表演 | 第48-49页 |
(三)灵验的“遗产”的发掘 | 第49-50页 |
(四)学校仪式操演途径展望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