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甘蔗概述 | 第11页 |
1.1.1 甘蔗资源状况 | 第11页 |
1.1.2 甘蔗汁的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 | 第11页 |
1.2 甘蔗汁的澄清工艺 | 第11-13页 |
1.2.1 传统澄清工艺 | 第12页 |
1.2.2 陶瓷膜法澄清工艺 | 第12-13页 |
1.3 甘蔗汁饮料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甘蔗汁饮料 | 第13页 |
1.3.2 发酵型甘蔗饮料 | 第13-15页 |
1.4 酵母菌和乳酸菌概述及其在发酵型饮料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1.4.1 酵母菌概述 | 第15页 |
1.4.2 乳酸菌概述 | 第15-16页 |
1.4.3 酵母菌和乳酸菌在发酵饮料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5 论文立题背景和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1.5.1 立题背景 | 第17-18页 |
1.5.2 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甘蔗汁的澄清和发酵方式的确定 | 第19-29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19-25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19页 |
2.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19-21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2.2.4 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2.2.5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28页 |
2.3.1 甘蔗汁的澄清 | 第25页 |
2.3.2 酵母菌的选择和乳酸菌的生长曲线 | 第25-27页 |
2.3.3 发酵方式的确定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发酵型甘蔗汁饮料酵母菌发酵工艺的研究 | 第29-40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3页 |
3.2.1 实验原料 | 第29页 |
3.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9-30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3.2.4 分析方法 | 第31-33页 |
3.2.5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3.3.1 温度对酵母菌发酵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2 接种量对酵母菌发酵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3 发酵时间对酵母菌发酵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4 响应面优化试验 | 第36-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发酵型甘蔗汁饮料乳酸菌发酵工艺的研究 | 第40-48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4.2.1 实验原料 | 第40页 |
4.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40-41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4.2.4 分析方法 | 第42页 |
4.2.5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2-47页 |
4.3.1 温度对乳酸菌发酵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2 接种量对乳酸菌发酵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3 发酵时间对乳酸菌发酵的影响 | 第44页 |
4.3.4 响应面优化试验 | 第44-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发酵型甘蔗汁饮料的品质分析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的评价 | 第48-56页 |
5.1 引言 | 第48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48-52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5.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8-49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49-52页 |
5.2.4 数据分析 | 第5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5页 |
5.3.1 发酵型甘蓆汁饮料的基本物质测定 | 第52-53页 |
5.3.2 发酵前后总酚和总黄酮的变化 | 第53页 |
5.3.3 发酵前后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 第53-54页 |
5.3.4 发酵型甘蔗汁饮料的感官评价 | 第54-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6.2 创新点 | 第57页 |
6.3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