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2.1 激励的涵义和作用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2.3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1.2.4 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 第19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内容框架 | 第19-20页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2 余姚 Z 企业概况 | 第21-28页 |
2.1 余姚 Z 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 第21页 |
2.2 余姚 Z 企业发展规划 | 第21-24页 |
2.2.1 余姚 Z 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第21-23页 |
2.2.2 余姚 Z 企业发展规划 | 第23-24页 |
2.3 余姚 Z 企业人员结构分析 | 第24-28页 |
2.3.1 余姚 Z 企业人员结构 | 第24-26页 |
2.3.2 余姚 Z 企业员工结构优劣势分析 | 第26-28页 |
3 余姚 Z 企业现行激励体系分析 | 第28-37页 |
3.1 余姚 Z 企业员工现行激励体系 | 第28-31页 |
3.1.1 绩效考评体系 | 第28-29页 |
3.1.2 物质激励体系 | 第29-30页 |
3.1.3 非物质激励体系 | 第30-31页 |
3.2 余姚 Z 企业员工激励水平调查 | 第31-33页 |
3.2.1 调查设计 | 第31页 |
3.2.2 调查过程 | 第31-33页 |
3.3 余姚 Z 企业现行激励体系评价 | 第33-37页 |
3.3.1 现行绩效考评体系评价 | 第33页 |
3.3.2 现行物质激励体系评价 | 第33-35页 |
3.3.3 现行非物质激励体系评价 | 第35-37页 |
4 余姚 Z 企业激励体系设计 | 第37-68页 |
4.1 余姚 Z 企业激励体系总体设计概述 | 第37-42页 |
4.1.1 余姚 Z 企业激励体系总体设计的原则 | 第37-39页 |
4.1.2 余姚 Z 企业激励体系总体设计的思路 | 第39-41页 |
4.1.3 余姚 Z 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 | 第41-42页 |
4.2 余姚 Z 企业绩效考评体系的设计 | 第42-50页 |
4.2.1 余姚 Z 企业绩效评估指标制定的原则和方法 | 第43-44页 |
4.2.2 绩效考评主要内容 | 第44-49页 |
4.2.3 绩效考评结果的处理 | 第49-50页 |
4.2.4 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 | 第50页 |
4.3 余姚 Z 企业物质激励体系的设计 | 第50-63页 |
4.3.1 余姚 Z 企业物质激励总量预算 | 第50-54页 |
4.3.2 余姚 Z 企业员工物质激励体系制定 | 第54-63页 |
4.4 余姚 Z 企业非物质激励体系的设计 | 第63-68页 |
4.4.1 成长激励 | 第63-65页 |
4.4.2 褒奖激励 | 第65页 |
4.4.3 工作生活环境激励 | 第65-66页 |
4.4.4 企业文化激励 | 第66-68页 |
5 余姚 Z 企业新激励体系的实施与评价 | 第68-72页 |
5.1 余姚 Z 企业新激励体系的实施 | 第68-69页 |
5.1.1 实施过程 | 第68页 |
5.1.2 实施阻力与保障措施 | 第68-69页 |
5.2 余姚 Z 企业新激励体系的评价 | 第69-72页 |
5.2.1 实施效果评价 | 第69-71页 |
5.2.2 运行调整 | 第71-72页 |
6 结论 | 第72-74页 |
6.1 新激励体系的特色与创新 | 第72页 |
6.2 研究的不足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5页 |
附录A 员工激励水平调查问卷 | 第75-80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