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1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1.3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3.1 学术意义 | 第9页 |
| 1.3.2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1.5 论文结构 | 第10-11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 2.1 教师话语的定义 | 第11页 |
| 2.2 英语教师话语的特征 | 第11-12页 |
| 2.3 英语教师话语的结构 | 第12-13页 |
| 2.4 英语教师话语的量 | 第13页 |
| 2.5 英语教师话语的质 | 第13-17页 |
| 2.5.1 提问类型 | 第14-15页 |
| 2.5.2 反馈类型 | 第15-16页 |
| 2.5.3 交互调整方式 | 第16-17页 |
| 2.6 本族语与非本族语英语教师话语对比研究 | 第17-20页 |
| 3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 3.1 Flanders课堂师生交互分析理论 | 第20页 |
| 3.2 教师话语与学生语言习得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 3.2.1 Krashen的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说 | 第20-21页 |
| 3.2.2 Swain的输出假设 | 第21-22页 |
| 3.2.3 Long的互动假设 | 第22页 |
| 3.2.4 小结 | 第22-23页 |
| 4 研究设计 | 第23-28页 |
| 4.1 研究问题 | 第23页 |
| 4.2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 4.3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4.3.1 课堂观察及录音 | 第24页 |
| 4.3.2 问卷调查 | 第24页 |
| 4.3.3 教师访谈 | 第24-25页 |
| 4.4 研究过程 | 第25-28页 |
| 4.4.1 语料采集 | 第25页 |
| 4.4.2 语料转写及统计 | 第25-26页 |
| 4.4.3 问卷发放及数据统计 | 第26页 |
| 4.4.4 教师访谈及访谈转写 | 第26-28页 |
| 5 数据分析与讨论 | 第28-40页 |
| 5.1 中外籍教师话语量的对比 | 第28-29页 |
| 5.2 中外籍教师提问类型的对比 | 第29-34页 |
| 5.3 中外籍教师反馈类型的对比 | 第34-37页 |
| 5.4 中外籍教师交互调整方式的对比 | 第37-40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40-43页 |
| 6.1 结论 | 第40-41页 |
| 6.2 建议 | 第41-43页 |
| 6.2.1 对中国教师的建议 | 第41页 |
| 6.2.2 对外籍教师的建议 | 第41页 |
| 6.2.3 对中外籍教师共同的建议 | 第41-43页 |
| 7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 附录 | 第50-53页 |
| 附录A 学生调查问卷 | 第50-51页 |
| 附录B 调查问卷的结果 | 第51-52页 |
| 附录C 访谈提纲 | 第52-53页 |
| 附录D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