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 1.2 数学概念概述 | 第9-11页 |
| 1.2.1 数学概念的含义 | 第9-11页 |
| 1.2.2 数学概念的分类 | 第11页 |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 1.3.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 1.3.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 第2章 研究方法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 2.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2.1.1 文献资料法 | 第13页 |
| 2.1.2 案例研究法 | 第13页 |
| 2.1.3 经验总结法 | 第13页 |
| 2.2 国外数学概念教学的提出和发展 | 第13-15页 |
| 2.3 国内数学概念教学的提出和发展 | 第15-19页 |
| 第3章 数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 3.1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 | 第19页 |
| 3.2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 3.3 维果茨基理论 | 第20-23页 |
| 第4章 概念教学的原则 | 第23-25页 |
| 4.1 抽象性与具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23-24页 |
| 4.2 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24页 |
| 4.3 启发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24-25页 |
| 第5章 数学概念的特点及两种基本形式 | 第25-49页 |
| 5.1 数学概念的特点 | 第25-28页 |
| 5.1.1 数学概念的抽象性 | 第25-26页 |
| 5.1.2 数学概念的系统性 | 第26页 |
| 5.1.3 概念表征的多元性 | 第26-28页 |
| 5.1.4 概念理解的层次性 | 第28页 |
| 5.2 数学概念学习的两种基本形式 | 第28-34页 |
| 5.2.1 数学概念的形成 | 第29-32页 |
| 5.2.2 数学概念的同化 | 第32-34页 |
| 5.3 数学概念教学实践 | 第34-37页 |
| 5.3.1 明确并细化教学的目的 | 第34-35页 |
| 5.3.2 利用间接经验回顾旧知 | 第35页 |
| 5.3.3 分析概念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 第35-36页 |
| 5.3.4 确定概念教学的基本形式 | 第36-37页 |
| 5.4《函数的奇偶性》案例分析 | 第3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