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选题意义、范围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1 文献检索法 | 第13页 |
1.4.2.描写与解释结合法 | 第13页 |
1.5 语料来源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量词“把”的本体研究 | 第14-34页 |
2.1“把”的来源及语义引申 | 第14-15页 |
2.2 量词“把”的句法组合及语义特征 | 第15-23页 |
2.2.1 名量词“把”和名词的句法结构 | 第15-16页 |
2.2.2 名量词“把”名词组合的语义特征 | 第16-20页 |
2.2.3 动量词“把”与动词的组合形式及语义特征 | 第20-23页 |
2.3 量词“把”的语法功能 | 第23-27页 |
2.3.1 表量 | 第23-24页 |
2.3.2“把”的句法特征 | 第24-26页 |
2.3.3 量词“把”重叠为“把把” | 第26页 |
2.3.4 量词“把”可儿化 | 第26页 |
2.3.5 量词“把”可带后缀“子” | 第26-27页 |
2.4 名词、动词的语义对量词“把”的制约 | 第27-34页 |
2.4.1 与名量词“把”组合的名词 | 第27-29页 |
2.4.2 转喻、隐喻在名词选用中的作用 | 第29-30页 |
2.4.3 与动量词“把”匹配的动词 | 第30-32页 |
2.4.4 在教学中区分名量词“把”和动量词“把”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外国留学生学习量词“把”出现的偏误 | 第34-37页 |
3.1 量词“把”偏误的类型分析 | 第34-35页 |
3.1.1“个”误代“把” | 第34页 |
3.1.2“把”遗漏 | 第34页 |
3.1.3 其他量词和“把”混用 | 第34-35页 |
3.2 产生偏误的原因 | 第35-37页 |
3.2.1 母语负迁移 | 第35页 |
3.2.2 目的语量词“个”的干扰 | 第35页 |
3.2.3“把”语义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4 学习环境干扰 | 第36页 |
3.2.5 缺乏量词与名词、动词搭配理据的理解 | 第36-37页 |
第四章 量词“把”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分布现状与教学建议 | 第37-45页 |
4.1 量词“把”在教材中的分布及与常用词的搭配 | 第37-38页 |
4.1.1 量词“把”在《汉语教程》中的分布 | 第37页 |
4.1.2 量词“把”在《现代汉语综合教程》中的分布 | 第37页 |
4.1.3 量词“把”与《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常用词组合 | 第37页 |
4.1.4 量词“把”与《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常用词词的组合 | 第37-38页 |
4.2 对教材的思考 | 第38页 |
4.3 量词“把”教学的重要性及其教学现状 | 第38-39页 |
4.4 量词“把”的教学建议 | 第39-45页 |
4.4.1 量词“把”词义溯源教学法 | 第39页 |
4.4.2 培养汉语思维方式教学法 | 第39-40页 |
4.4.3 量词“把”的词形分析法 | 第40页 |
4.4.4 对比教学法 | 第40-42页 |
4.4.5 实物教学、直观引导法 | 第42页 |
4.4.6 循序渐进法 | 第42-43页 |
4.4.7 因材施教法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