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微课的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以广西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一、引言 | 第13-1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 信息科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 第13页 |
2. 传统视频资源的局限性 | 第13页 |
3. 微课鲜明的优势 | 第13-15页 |
(二) 微课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四)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二、微课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一) 微课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1. 微课 | 第19页 |
2. 微视频 | 第19页 |
3. 微课程 | 第19-20页 |
(二) 微课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1. 微型学习理论 | 第20页 |
2. 个性化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三、中学地理微课发展现状调查 | 第21-24页 |
(一) 问卷的设计 | 第21-22页 |
(二) 问卷的实施 | 第22-24页 |
1. 调查时间 | 第22页 |
2. 调查对象 | 第22页 |
3. 调查方式 | 第22-23页 |
4. 问卷回收 | 第23-24页 |
四、中学地理教师微课开发现状分析 | 第24-37页 |
(一) 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24-25页 |
1. 教师性别 | 第24页 |
2. 教师所处学校类型 | 第24页 |
3. 教师的教龄 | 第24-25页 |
(二) 中学地理教师对微课的认知 | 第25-26页 |
1.了解微课的渠道 | 第25页 |
2. 参与微课培训的情况 | 第25页 |
3. 微课大赛参与情况 | 第25-26页 |
4. 微课的功能定位 | 第26页 |
5. 微课网络资源的了解 | 第26页 |
(三) 中学地理教师对微课设计的看法 | 第26-30页 |
1. 微课视频时长 | 第26-27页 |
2. 微课类型分析 | 第27-28页 |
3. 微课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 第28页 |
4. 微课的目标选择 | 第28-29页 |
5. 微课内容选择依据 | 第29页 |
6. 微课资源的组成要素 | 第29-30页 |
(四) 中学地理教师制作微课过程 | 第30-34页 |
1. 学习微课制作的途径 | 第30-31页 |
2. 微课制作工具的掌握 | 第31-32页 |
3. 制作一节微课所需时间 | 第32-33页 |
4. 微课开发遇到的困难 | 第33-34页 |
(五) 中学地理教师微课应用情况及效果 | 第34-35页 |
1. 制作微课的用途 | 第34页 |
2. 微课运用的频率 | 第34-35页 |
3. 微课的使用效果 | 第35页 |
(六) 中学地理教师对微课的看法和建议 | 第35-37页 |
五、中学生微课应用的必要性和现状分析 | 第37-43页 |
(一) 微课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 第37-38页 |
1. 教师讲解后疑惑的情况 | 第37页 |
2. 遇到问题时做法 | 第37-38页 |
3. 自主学习能力 | 第38页 |
(二) 中学生课余学习喜好分析 | 第38-39页 |
1. 零碎时间学习时长 | 第38-39页 |
2. 借助微视频学习喜爱程度 | 第39页 |
(三) 中学生对微课的看法 | 第39-41页 |
1. 微课使用的意愿 | 第39-40页 |
2. 微课类型的偏向 | 第40页 |
3. 微课利用环节 | 第40-41页 |
(四) 中学生微课使用现状 | 第41-43页 |
1. 微课资源对学习的帮助 | 第41页 |
2. 翻转课堂的看法 | 第41-42页 |
3. 移动设备网盘的使用 | 第42-43页 |
六、高校应届地理师范生微课认知分析 | 第43-50页 |
(一) 地理师范生对自身的认识 | 第43-45页 |
1. 教学方式的偏向 | 第43页 |
2. 对中学地理学科发展关注度 | 第43-44页 |
3. 计算机教学技能对教学的满足度 | 第44-45页 |
(二) 地理师范生对微课的理解 | 第45-46页 |
1. 微课的了解程度 | 第45页 |
2. 微课时长的定位 | 第45页 |
3. 微课资源的组成要素 | 第45-46页 |
(三) 地理师范生微课技能掌握情况 | 第46-48页 |
1. 微课制作的掌握 | 第46页 |
2. 微课大赛参与情况 | 第46页 |
3. 微课制作技能掌握情况 | 第46-47页 |
4. 微课培训方式的选择 | 第47-48页 |
(四) 地理师范生对微课使用和影响因素的看法 | 第48-50页 |
1. 翻转课堂的了解 | 第48页 |
2. 对微课提高效率的认同度 | 第48-49页 |
3. 微课实施的影响因素 | 第49-50页 |
七、微课网络平台的对比分析 | 第50-58页 |
(一) 可汗学院VS微课网 | 第50-55页 |
1. 课程设置 | 第50-51页 |
2. 微课视频 | 第51页 |
3. 练习测试 | 第51-53页 |
4. 评价机制 | 第53-54页 |
5. 学习追踪 | 第54-55页 |
6. 终端支持 | 第55页 |
(二) 中国微课网 | 第55-58页 |
1. 微课学科分布 | 第55页 |
2. 微课呈现方式 | 第55-56页 |
3. 微课内容 | 第56页 |
4. 微课类型 | 第56页 |
5. 微课地域差异 | 第56-58页 |
八、中学地理微课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58-61页 |
(一) 中学微课发展的积极现状 | 第58-59页 |
1. 微课定位明确 | 第58页 |
2. 微课作品丰富 | 第58页 |
3. 翻转课堂受欢迎 | 第58页 |
4. 微课使用效果好 | 第58页 |
5. 移动学习方便 | 第58-59页 |
(二) 中学地理微课发展存在问题 | 第59-61页 |
1. 培训力度不强,制作技术不熟练 | 第59页 |
2. 微课素材短缺,花费时间长 | 第59页 |
3. 微课视野窄,质量不高 | 第59页 |
4. 微课类型单一,地域差异大 | 第59-60页 |
5. 微课平台功能不健全,资源缺乏整合 | 第60页 |
6. 微课研与用脱节,高校与一线联系不够 | 第60-61页 |
九、中学地理微课开发和应用的优化建议 | 第61-67页 |
(一) 教育行政部门 | 第61-62页 |
1. 加强培训指导 | 第61页 |
2. 加大资金投入和宣传力度 | 第61页 |
3. 完善微课平台 | 第61-62页 |
(二) 对教育企业的建议 | 第62-63页 |
1. 推广终端设备 | 第62页 |
2. 扩大微课资源来源 | 第62页 |
3.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 第62-63页 |
(三) 学校主管部门的建议 | 第63-64页 |
1. 加强技术指导 | 第63页 |
2. 建立校本资源平台 | 第63-64页 |
3. 以应用促进微课建设 | 第64页 |
(四) 一线地理教师的建议 | 第64-65页 |
1. 明确微课开发过程和原则 | 第64页 |
2. 促进分工与协作 | 第64-65页 |
3. 提升个人专业技能 | 第65页 |
4. 树立微课利用的正确理念 | 第65页 |
(五) 高校和地理师范生的建议 | 第65-67页 |
1. 高校加强现代教育信息的贯彻 | 第65页 |
2. 师范生增强职业意识 | 第65-67页 |
十、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一) 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67-68页 |
1. 微课研究现状分析 | 第67页 |
2. 中学地理教师、学生和师范生的调查 | 第67页 |
3. 微课资源平台的对比分析 | 第67页 |
4. 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 第67-68页 |
(二)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8页 |
1. 数据产生误差 | 第68页 |
2. 中学教学经验不足 | 第68页 |
(三)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录 | 第71-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