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1.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13-17页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3.2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3.3 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 | 第17-23页 |
2.1 微信平台的内涵及特征 | 第17页 |
2.2 思想教育载体的内涵及特征 | 第17-18页 |
2.2.1 思想教育载体的内涵 | 第17-18页 |
2.2.2 思想教育载体的特征 | 第18页 |
2.3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8-20页 |
2.3.1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 | 第18-19页 |
2.3.2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 | 第19页 |
2.3.3“学习迁移”的理论 | 第19-20页 |
2.3.4“技术决定论”理论 | 第20页 |
2.3.5“多元智能理论”理论 | 第20页 |
2.4 利用微平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可行性研究 | 第20-22页 |
2.4.1 传统教育方式的局限性 | 第21页 |
2.4.2 利用新型媒体是新时期工作需求 | 第21-22页 |
2.4.3 推动平台建设是学校团建工作新需求 | 第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现状与分析 | 第23-29页 |
3.1 对“北京学联”公众平台的研究 | 第23-25页 |
3.2 对“北京青年”公众平台的研究 | 第25-26页 |
3.3 对推送图文信息内容和时间的研究 | 第26-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提升中职生思想教育平台的功能设计 | 第29-43页 |
4.1 栏目设计依据 | 第29-30页 |
4.1.1 中等职业学校2014年德育大纲要求 | 第29页 |
4.1.2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 | 第29页 |
4.1.3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求 | 第29-30页 |
4.2 平台功能构架 | 第30-35页 |
4.2.1“团·信仰”栏目——让信息实现“入眼” | 第31-32页 |
4.2.2“团·组织”栏目——让信息实现“入脑” | 第32-34页 |
4.2.3“团·分享”栏目——让信息实现“入心” | 第34-35页 |
4.3 平台模块设计 | 第35-36页 |
4.3.1 基本模块 | 第35-36页 |
4.3.2 社团管理模块 | 第36页 |
4.3.3 团支部管理模块 | 第36页 |
4.3.4 思想教育模块 | 第36页 |
4.4 平台功能及思想教育效果 | 第36-42页 |
4.4.1 自动回复功能及运行效果 | 第36-37页 |
4.4.2 图文推送功能及运行效果 | 第37-39页 |
4.4.3 微信支付功能及运行效果 | 第39页 |
4.4.4 在线考试功能及运行效果 | 第39-40页 |
4.4.5 私信功能及运行效果 | 第40页 |
4.4.6 投票功能及运行效果 | 第40-4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平台效果分析 | 第43-55页 |
5.1 提升中职生思想教育的途径 | 第43-45页 |
5.1.1 通过主题和时政教育提升价值观 | 第43-44页 |
5.1.2 通过美文欣赏阅读教育传递正能量 | 第44页 |
5.1.3 通过业余党团校教育提升思想教育 | 第44-45页 |
5.2 公众平台对中职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效果 | 第45-52页 |
5.2.1 关于网络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45-46页 |
5.2.2 关于用户阅读习惯的调查 | 第46-48页 |
5.2.3 关于挑战“传统媒体”的调查 | 第48-49页 |
5.2.4 关于有助于提升青年思想的调查 | 第49-52页 |
5.3 使用微信平台对中职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功效 | 第52-54页 |
5.3.1 较强的用户依赖性开创了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模式 | 第53页 |
5.3.2 O2O传播模式提升了学生思想教育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 第53-54页 |
5.3.3 存储查询便捷有助于实现教育信息的再传播 | 第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60-61页 |
附录 关于学校微信公众平台使用情况的调查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