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9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9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9-11页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2 激励的相关理论综述 | 第12-17页 |
2.1 激励的相关理论 | 第12-14页 |
2.1.1 激励的概述 | 第12页 |
2.1.2 关于激励理论的研究 | 第12-14页 |
2.2 相关激励方式 | 第14-15页 |
2.2.1 物质激励 | 第14-15页 |
2.2.2 非物质激励 | 第15页 |
2.3 文献评述 | 第15-17页 |
3 EQ公司公交车驾驶员激励问题分析 | 第17-46页 |
3.1 EQ公司简介 | 第17-22页 |
3.1.1 EQ公司发展历程回顾 | 第17页 |
3.1.2 EQ公司公交驾驶员队伍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 第17-19页 |
3.1.3 EQ公司公交驾驶员队伍特点 | 第19-21页 |
3.1.4 对EQ公司公交车驾驶员激励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 第21-22页 |
3.2 现时EQ公司对公交驾驶员激励的方法及存在问题 | 第22-24页 |
3.2.1 EQ公司公交驾驶员激励方法概述 | 第22-23页 |
3.2.2 激励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3.3 对EQ公司公交车驾驶员进行激励问题的调查分析 | 第24-39页 |
3.3.1 问卷(量表)设计 | 第24-26页 |
3.3.2 抽样设计与调查实施 | 第26-28页 |
3.3.3 问卷调整 | 第28-29页 |
3.3.4 因素分析 | 第29-32页 |
3.3.5 信度分析 | 第32-33页 |
3.3.6 激励因素及重测结果评价 | 第33-35页 |
3.3.7 个性特征分析 | 第35-37页 |
3.3.8 研究结果阐述 | 第37-39页 |
3.4 解释EQ公司现时激励方法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9-46页 |
3.4.1 现时激励方法与调查结果对比 | 第39-42页 |
3.4.2 解释激励无效的原因 | 第42-46页 |
4. 对EQ公司公交车驾驶员激励机制的改进建议 | 第46-51页 |
4.1 激励改进思路 | 第46页 |
4.1.1 激励改进的原则 | 第46页 |
4.1.2 激励改进的方向 | 第46页 |
4.2 薪酬激励改进方面 | 第46-47页 |
4.2.1 提高驾驶员薪金指导线 | 第46页 |
4.2.2 调整工资结构,降低计提工资比例 | 第46-47页 |
4.3 工作安排激励改进方面 | 第47-48页 |
4.3.1 拓宽招聘渠道,提高入职率 | 第47页 |
4.3.2 成立招聘中心,缩短求职时间 | 第47页 |
4.3.3 争取政策支持,提高岗位吸引力 | 第47页 |
4.3.4 通过建立年龄预警机制,缓解驾驶员队伍的老龄化趋势 | 第47-48页 |
4.3.5 适度优化驾驶员的户籍结构 | 第48页 |
4.4 企业归属感方面 | 第48-49页 |
4.4.1 搭建与驾驶员沟通的桥梁 | 第48页 |
4.4.2 转变企业管理理念 | 第48页 |
4.4.3 尝试给予驾驶员一个适度宽松的工作环境 | 第48-49页 |
4.5 满足驾驶员不同的需要 | 第49-51页 |
4.5.1 开辟驾驶员晋升路径,让驾驶员进入管理层 | 第49页 |
4.5.2 设立各类项目改进小组,让驾驶员参与决策 | 第49页 |
4.5.3 改变管理制度“一刀切”的局面,让企业更具人情味 | 第49-51页 |
5.现时EQ公司已采纳的建议及措施实施情况 | 第51-54页 |
5.1 提高工资待遇,合理安排出勤 | 第51页 |
5.1.1 较大幅度提高工资指导线 | 第51页 |
5.1.2 建立工时预警机制,合理安排出勤 | 第51页 |
5.2 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降低离职率 | 第51-52页 |
5.2.1 建立了入职动态跟踪系统,缩短入职时间 | 第51页 |
5.2.2 试行“三人两车制”,提高车辆周转率 | 第51-52页 |
5.2.3. 建立离职面谈制度,降低流失率 | 第52页 |
5.3 提升内部管理,减少负面因素影响 | 第52页 |
5.3.1 建立驾驶员座谈会制度,搭建彼此沟通桥梁 | 第52页 |
5.3.2 项目改进小组初见成效 | 第52页 |
5.4 建议实施前后对比 | 第52-54页 |
6 总结与不足 | 第54-55页 |
6.1 总结 | 第54页 |
6.2 不足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