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创新点 | 第15-17页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7-27页 |
·隐性知识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国内外关于隐性知识的定义 | 第17页 |
·隐性知识的维度 | 第17-18页 |
·国内外关于隐性知识的相关研究和发展 | 第18-19页 |
·关系绩效的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国内外关于关系绩效的定义及产生动因 | 第19-20页 |
·关系绩效的维度 | 第20页 |
·国内外关于关系绩效的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任务绩效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国内外关于任务绩效的定义 | 第22页 |
·国内外关于任务绩效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隐性知识、关系绩效和任务绩效三者关系的研究 | 第23-27页 |
·关系绩效和任务绩效的关系研究 | 第23-24页 |
·隐性知识与任务绩效的关系研究 | 第24-25页 |
·隐性知识与关系绩效的关系研究 | 第25-27页 |
3 以往研究的总结及本研究构想 | 第27-31页 |
·对以往研究的总结 | 第27页 |
·本研究的构想 | 第27-31页 |
·研究途径和研究假设 | 第28-29页 |
·变量的定义 | 第29-31页 |
4 隐性知识的测量 | 第31-45页 |
·隐性知识测量的可行性 | 第31页 |
·测量工具概述 | 第31-33页 |
·个体隐性知识量表编制 | 第33-44页 |
·现有测量条件及隐性知识量表编制依据 | 第33页 |
·个体隐性知识量表编制的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研究工具 | 第34页 |
·研究样本 | 第34-35页 |
·预试研究和项目分析 | 第35-40页 |
·正式研究及信度、效度分析 | 第40-44页 |
·隐性知识量表编制的基本结论 | 第44-45页 |
5 三者关系的实证研究设计 | 第45-48页 |
·量表的选择 | 第45页 |
·数据采集与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 第45-47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6 实证分析结果 | 第48-67页 |
·信度分析 | 第48-49页 |
·效度分析 | 第49-51页 |
·个体层面的模型分析 | 第51-57页 |
·个人隐性知识与团队隐性知识的分析 | 第54-55页 |
·个人隐性知识、个人关系绩效和团队隐性知识的分析 | 第55-57页 |
·团队层面的分析 | 第57-62页 |
·团队隐性知识与任务绩效的分析 | 第58-60页 |
·团队隐性知识、团队关系绩效与任务绩效的分析 | 第60-62页 |
·对整体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 第62-67页 |
·对个体层面模型和团队层面模型分析的小结 | 第62页 |
·多层统计分析模型的基本理论及分析思路 | 第62-63页 |
·对个人隐性知识、团队隐性知识和任务绩效运用多层统计分析 | 第63-67页 |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67-71页 |
·结论 | 第67页 |
·管理启示和建议 | 第67-68页 |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 第68-71页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68-69页 |
·研究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A 个人隐性知识量表(初试) | 第75-79页 |
附录B 隐性知识、关系绩效和任务绩效正式问卷 | 第79-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