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3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15-19页 |
·身世之谜 | 第15-16页 |
·作品之谜 | 第16-19页 |
第二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 第19-22页 |
第三节 仓央嘉措诗歌翻译与传播研究综述 | 第22-28页 |
·国内的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研究综述 | 第22-25页 |
·国外的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研究综述 | 第25-28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点 | 第28-31页 |
·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创新点 | 第30-31页 |
第五节 文章基本结构 | 第31-33页 |
第二章 仓央嘉措诗歌源语文本研究 | 第33-73页 |
第一节 藏语诗歌传统与仓央嘉措诗歌 | 第33-45页 |
·藏语文学中的诗歌传统 | 第33-43页 |
·“谐”体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仓央嘉措诗歌 | 第43-45页 |
第二节 《诗镜》及其对仓央嘉措诗歌的影响 | 第45-47页 |
·《诗镜》概况 | 第45-46页 |
·《诗镜》对仓央嘉措诗歌创作的影响 | 第46-47页 |
第三节 仓央嘉措诗歌的主题思想 | 第47-58页 |
·情歌、道歌抑或政治抒情诗 | 第47-53页 |
·开放的阐释与封闭的阐释 | 第53-55页 |
·仓央嘉措诗歌的初步分类 | 第55-58页 |
第四节 仓央嘉措诗歌的艺术风格 | 第58-65页 |
·诗歌体式 | 第58-59页 |
·诗歌意象 | 第59-62页 |
·诗歌修辞 | 第62-64页 |
·诗歌语汇 | 第64-65页 |
第五节 仓央嘉措诗歌的数量及版本 | 第65-72页 |
·仓央嘉措诗歌的数量 | 第66-67页 |
·仓央嘉措诗歌的藏文版本 | 第67-72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三章 仓央嘉措诗歌的汉译与传播 | 第73-124页 |
第一节 仓央嘉措诗歌汉译概述 | 第73-78页 |
·越出越多的汉语译本 | 第73-76页 |
·仓央嘉措诗歌汉译版本关系 | 第76-78页 |
第二节 仓央嘉措诗歌在汉语文化圈中的译介 | 第78-103页 |
·三十年代的汉语译本 | 第78-89页 |
·建国初期的仓央嘉措诗歌汉语译本 | 第89-94页 |
·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期的仓央嘉措诗歌汉译 | 第94-98页 |
·新世纪初年的汉语译本 | 第98-103页 |
第三节 仓央嘉措诗歌在汉语文化圈中的传播 | 第103-123页 |
·仓央嘉措真诗的传播与伪作的流布 | 第104-107页 |
·仓央嘉措及其诗歌相关书籍的出版 | 第107-108页 |
·以仓央嘉措本事及诗歌为主题的文艺创作 | 第108-110页 |
·仓央嘉措诗歌在汉语文化圈中传播的经典化 | 第110-113页 |
·仓央嘉措诗歌在汉语文化圈中传播的流俗化 | 第113-12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四章 仓央嘉措诗歌的英译与流布 | 第124-158页 |
第一节 仓央嘉措诗歌外译概述 | 第124-133页 |
·英译概况 | 第124-130页 |
·其它语种的译本 | 第130-133页 |
第二节 仓央嘉措诗歌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 第133-153页 |
·仓央嘉措诗歌英译的滥觞(1906-1930年) | 第133-135页 |
·仓央嘉措诗歌英译全译本的问世(1930-1969年) | 第135-136页 |
·仓央嘉措诗歌英译本类型的多样化(1969-至今) | 第136-146页 |
·仓央嘉措诗歌英译与海外藏学的关联 | 第146-152页 |
·仓央嘉措诗歌与英语诗歌创作 | 第152-153页 |
第三节 英语主流诗学与仓央嘉措诗歌英译——基于韵律的考察 | 第153-156页 |
·英语诗歌韵律的变迁 | 第153-155页 |
·仓央嘉措诗歌英译本用韵情况考察 | 第155-156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56-158页 |
第五章 仓央嘉措诗歌主要译本研究 | 第158-211页 |
第一节 于道泉藏、汉、英对照译本 | 第158-163页 |
·译诗体制的新颖独造 | 第158-161页 |
·赵元任记音的文化学意义 | 第161-162页 |
·于道泉译本的客观评价 | 第162-163页 |
第二节 仓央嘉措诗歌主要汉语译本 | 第163-188页 |
·诗人创意性的发挥:曾缄译诗 | 第163-173页 |
·三台体诗歌对译:毛继祖译诗 | 第173-177页 |
·参差格律体译诗:龙冬译本 | 第177-181页 |
·马辉以译诗为名的当代诗歌创作 | 第181-188页 |
第三节 仓央嘉措诗歌主要英语译本 | 第188-209页 |
·古典英语译诗的尝试:泰霖译本 | 第188-191页 |
·“音节对应”的英译:威廉姆斯译本 | 第191-194页 |
·五音步英语格律体译诗:邓肯译本 | 第194-200页 |
·诗人惠格姆的创意英译 | 第200-209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209-211页 |
第六章 翻译模式与理论问题探讨 | 第211-248页 |
第一节 仓央嘉措诗歌翻译的统计学特征 | 第211-224页 |
·从频率看仓央嘉措诗歌翻译 | 第211-214页 |
·从译者看仓央嘉措诗歌翻译 | 第214-216页 |
·从译本看仓央嘉措诗歌翻译 | 第216-219页 |
·重译与复译的理论探讨 | 第219-224页 |
·小结 | 第224页 |
第二节 仓央嘉措诗歌的汉、英翻译比较 | 第224-231页 |
·语言方面的探讨 | 第225-227页 |
·格律方面的探讨 | 第227-230页 |
·小结 | 第230-231页 |
第三节 交集理论与翻译问题 | 第231-248页 |
·交集与交集理论 | 第231-242页 |
·杂合创作:以《十诫诗》的创作为例 | 第242-245页 |
·创意翻译、创作以及伪译 | 第245-247页 |
·小结 | 第247-24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248-252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263页 |
致谢 | 第263-264页 |
附录 | 第264-279页 |
附录1 仓央嘉措大事年表 | 第264-266页 |
附录2 仓央嘉措诗歌敬语使用情况统计(于道泉本) | 第266-268页 |
附录3 仓央嘉措诗歌源语版本收录概况 | 第268-271页 |
附录4 仓央嘉措诗歌期刊刊载情况 | 第271-272页 |
附录5 近年来(2003-2012)国内出版的仓央嘉措相关书籍 | 第272-275页 |
附录6 仓央嘉措“伪诗”期刊刊载情况 | 第275-277页 |
附录7 于道泉与索伦森译诗顺序对照 | 第277-278页 |
附录8 藏文拉丁字母转写方案 | 第278-279页 |
个人简历及读博期间主要成果 | 第2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