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奥尔罕·帕慕克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引言第14-42页
 第一节 文化杂合与文化冲突第17-23页
 第二节 苏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第23-28页
 第三节 “呼愁”风格、英译与跨学科研究第28-34页
 第四节 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第34-35页
 第五节 奥尔罕·帕慕克研究:一个综合性的专题研究第35-42页
第一章 文化批评:现代土耳其的兴起、文化论争与伊斯坦布尔第42-137页
 第一节 帕慕克、凯末尔与世俗主义改革第44-62页
  一、凯末尔与世俗主义改革第45-47页
  二、批判之笔:“欧奴”、反伊斯兰、精英主义与粗暴化倾向第47-54页
  三、帕慕克对凯末尔的英雄化书写第54-62页
 第二节 帕慕克与伊斯兰主义第62-77页
  一、帕慕克与伊斯兰主义第63-66页
  二、帕慕克的伊斯兰主义者:妙医师、努斯莱特与神蓝第66-71页
  三、“穆斯林愤怒的根源”第71-77页
 第三节 土耳其妇女史:从谢库瑞到卡迪菲第77-100页
  一、谢库瑞与奥斯曼传统妇女第78-80页
  二、法蒂玛——被改革的一代第80-83页
  三、“共和国的女儿”第83-86页
  四、属下境遇1:贞洁观第86-90页
  五、属下境遇2:教育、工作与暴力问题第90-92页
  六、头巾女孩——文化交锋的牺牲品第92-96页
  七、卡迪菲之路第96-100页
 第四节 少数族裔叙事第100-123页
  一、基督徒、斯拉夫人——帝国的“齐米”第101-103页
  二、艾斯特——帕慕克笔下唯一一个生动鲜活的少数族裔形象第103-107页
  三、亚美尼亚人第107-113页
  四、库尔德人第113-119页
  五、希腊人第119-123页
 第五节 文化冲突、文化杂合与“多余”的主人公第123-129页
  一、文化冲突 & 文化杂合第123-124页
  二、帕慕克小说创作的基本模式与结构第124-127页
  三、“媚俗”、“多余”的主人公与“新象征”的本义第127-129页
 第六节 帕慕克与伊斯坦布尔第129-137页
  一、帕慕克与伊斯坦布尔第129-131页
  二、帕慕克的小说与伊斯坦布尔第131-134页
  三、伊斯坦布尔——“文明冲突与交织的新象征”第134-137页
第二章 文化探源:神秘主义 & 后现代第137-187页
 第一节 帕慕克的小说与苏非神秘主义第139-162页
  一、帕慕克与苏非主义第139-144页
  二、帕慕克的“苏非”:从《白色城堡》到《雪》第144-152页
  三、身份之谜——《黑书》中卡利普的人物形象探析第152-162页
 第二节 帕慕克的小说与欧美文学、后现代主义第162-187页
  一、帕慕克与欧美文学、后现代主义第162-170页
  二、帕慕克创作的不确定性第170-180页
  三、帕慕克与博尔赫斯三题第180-187页
第三章 文本与文论:库比特、神秘道、空间权力……延异诗学第187-259页
 第一节 《白色城堡》的身份重构第189-200页
  一、身份幻象第191-193页
  二、无意识自我第193-196页
  三、双重身份第196-200页
 第二节 “没有人永远是自己”——《黑书》再解读第200-213页
  一、后现代神秘主义:喻体的失落第201-205页
  二、身份与“呼愁”:本体的失落第205-208页
  三、“没有人永远是自己”第208-213页
 第三节 《新人生》与“神秘道”三段论第213-224页
  一、《新人生》的论争与“爱”的传统第213-216页
  二、“神秘道”三段论第216-217页
  三、忧伤的“沉思冥想”第217-219页
  四、“朝圣之旅”的苦行第219-221页
  五、“自我死亡”与“人主合一第221-224页
 第四节 为《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橄榄”一辩第224-233页
  一、橄榄是谁第224-226页
  二、两位死者第226-228页
  三、橄榄之路第228-229页
  四、橄榄之死第229-231页
  五、橄榄之色第231-233页
 第五节 《伊斯坦布尔——记忆与城市》的空间权力分析第233-242页
  一、走向空间批评第233-234页
  二、伊斯坦布尔的权力之战:话语空间、日常空间与建筑空间第234-239页
  三、后帝国主义第239-242页
 第六节 反讽叙事、德里达与《雪》之论争第242-251页
  一、反讽:土耳其的“同”与“异”第242-245页
  二、文化冲突与互文诗学第245-248页
  三、“每个人都有一片代表自己生命的雪花”——帕慕克的“延异”诗学第248-251页
 第七节《纯真博物馆》中的“物”与爱情第251-259页
  一、“物”世界第251-253页
  二、科隆包、耳坠与芙颂的抗争第253-256页
  三、博物馆与凯末尔的幸福第256-259页
第四章 边缘问题:自传、文论、比较研究与“呼愁”风格第259-314页
 第一节 帕慕克写作的自传性第261-273页
  一、自画像与白日梦第261-264页
  二、“黑玫瑰”、中产阶级生活与家族史第264-268页
  三、思想国与精神世界第268-273页
 第二节 帕慕克、文学理论及其他第273-290页
  一、阅读小说的9个步骤第273-276页
  二、小说的“真”与“假”第276-278页
  三、人物、情节与时间第278-281页
  四、诗、画与物第281-285页
  五、小说的“中心”第285-290页
 第三节 《白色城堡》与《双重人格》的比较研究第290-298页
  一、土耳其与俄罗斯第290-292页
  二、《白色城堡》与《双重人格》第292-294页
  三、帕慕克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第294-298页
 第四节 “呼愁”——论帕慕克写作的艺术风格第298-314页
  一、帕慕克与“呼愁”第298-301页
  二、小说与“呼愁”:独特的诗学意蕴第301-303页
  三、“呼愁”的文化之源:奥斯曼与西方第303-306页
  四、“呼愁”的历史、时代缘由:帝国之忧第306-309页
  五、“呼愁”何以成为一种“呼愁”第309-314页
结语第314-317页
参考文献第317-328页
致谢第328-32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329-330页

论文共3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仓央嘉措诗歌翻译与传播研究
下一篇:英国当代多元文化小说研究:石黑一雄、菲利普斯、奥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