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 ·研究价值 | 第12-13页 |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 ·心理资本 | 第13-17页 |
| ·心理资本的提出背景 | 第13页 |
| ·心理资本概念的提出 | 第13-14页 |
| ·心理资本的内涵 | 第14-15页 |
| ·心理资本结构与测量 | 第15-17页 |
| ·应对方式 | 第17-18页 |
| ·应对与应对方式概念 | 第17页 |
| ·应对方式的结构与测量 | 第17-18页 |
| ·职业倦怠 | 第18-21页 |
| ·职业倦怠的概念 | 第18-19页 |
| ·职业倦怠的结构与测量 | 第19页 |
| ·律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心理资本与应对方式及职业倦怠的关系 | 第21-22页 |
| ·心理资本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 第21页 |
| ·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 第21-22页 |
| ·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 第22页 |
| ·已有研究总结 | 第22-24页 |
| 3 研究设计 | 第24-27页 |
|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 ·研究假设 | 第24页 |
| ·研究思路 | 第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 ·研究对象 | 第24-25页 |
| ·研究工具 | 第25-26页 |
| ·统计处理 | 第26-27页 |
| 4 研究一 量表的适合性检验 | 第27-29页 |
|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 ·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 第27-29页 |
| ·量表的信度 | 第27-28页 |
| ·量表的效度 | 第28-29页 |
| 5 研究二 律师心理资本、应对方式和职业倦怠的特点 | 第29-34页 |
|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 ·研究结果 | 第29-34页 |
| ·律师心理资本调查结果 | 第29-30页 |
| ·律师应对方式调查结果 | 第30-32页 |
| ·律师职业倦怠调查结果 | 第32-34页 |
| 6 研究三 律师心理资本、应对方式和职业倦怠的关系 | 第34-38页 |
|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 ·研究方法 | 第34页 |
| ·研究结果 | 第34-38页 |
| ·律师心理资本、应对方式及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 第34-35页 |
| ·律师心理资本、应对方式及职业倦怠的回归分析 | 第35-36页 |
| ·律师应对方式在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中的中介效应 | 第36-38页 |
| 7 讨论与分析 | 第38-42页 |
| ·心理资本问卷的适合性讨论 | 第38页 |
| ·律师心理资本、应对方式和职业倦怠的现状讨论 | 第38-40页 |
| ·律师心理资本的现状讨论 | 第38-39页 |
| ·律师应对方式的现状讨论 | 第39页 |
| ·律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讨论 | 第39-40页 |
| ·律师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关系讨论 | 第40-42页 |
| ·律师心理资本、应对方式和职业倦怠的相关关系 | 第40-41页 |
| ·律师心理资本、应对方式和职业倦怠的回归分析 | 第41页 |
| ·应对方式在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中的中介效应关系 | 第41-42页 |
| 8 结论 | 第42-43页 |
| 9 研究创新、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43-44页 |
| ·研究创新 | 第43页 |
| ·研究不足 | 第43页 |
| ·未来研究方向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47-50页 |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