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一、 绪论 | 第12-28页 |
| (一) 选题缘由及背景 | 第12-17页 |
| 1.选题缘由 | 第12-15页 |
| (1)个人的研究兴趣 | 第12-13页 |
| (2)人文教育的思考 | 第13-14页 |
| (3)诺丁斯关于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较为丰富和独特 | 第14-15页 |
| 2.选题背景 | 第15-17页 |
| (1)当前单一的德育模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15-16页 |
| (2)诺丁斯关怀教育模式符合多元文化时代对德育模式的要求 | 第16-17页 |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7-20页 |
| 1.关怀伦理有利于人性的陶冶与养成 | 第17-18页 |
| 2.关怀伦理符合我国当今道德教育价值取向 | 第18-20页 |
|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20-24页 |
| 1.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20-21页 |
| 2.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21-24页 |
| (四)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4-28页 |
| 二、 内尔·诺丁斯其人其事 | 第28-31页 |
| (一) 关怀伦理的推动者 | 第28-29页 |
| (二) 探求关怀伦理的一生 | 第29-31页 |
| 三、 诺丁斯关怀伦理产生背景及理论基础 | 第31-46页 |
| (一) 诺丁斯关怀伦理产生的背景 | 第31-38页 |
| 1. 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价值的背景 | 第31-33页 |
| 2. 美国社会、学校关怀伦理的缺失 | 第33-34页 |
| 3. 对传统人文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的反思 | 第34-36页 |
| 4. 美国人格教育的缺陷 | 第36-38页 |
| (二) 关怀伦理的理论基础 | 第38-46页 |
| 1.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我——你”关系论 | 第38-40页 |
| 2. 罗杰斯、马斯洛人本主义的教育学、心理学 | 第40-42页 |
| 3.卡罗尔·吉利根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 | 第42-43页 |
| 4. 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 | 第43-46页 |
| 四、 诺丁斯关怀伦理的内涵及理论特征 | 第46-67页 |
| (一) 诺丁斯关怀伦理的内涵 | 第46-58页 |
| 1.德育目标:培养具有关怀能力的人 | 第46-49页 |
| 2.德育方法:榜样、对话、实践、求证 | 第49-53页 |
| 3.德育课程设置:围绕关怀主题 | 第53-54页 |
| 4. 德育基础:关怀身体 | 第54-56页 |
| 5. 德育理想:最佳家庭观走向社会政策 | 第56-58页 |
| (二) 诺丁斯关怀伦理的理论特征 | 第58-67页 |
| 1. 关怀的关系性 | 第58-60页 |
| 2. 关怀的连续性 | 第60-62页 |
| 3. 关怀的多向度性 | 第62-65页 |
| 4. 关怀的生活性 | 第65-67页 |
| 五、 学会关怀:—种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 | 第67-74页 |
| (一) “道德培养论”转向“道德学习论” | 第67-70页 |
| (二) 作为道德教育理念的“学会关怀” | 第70-72页 |
| (三) 作为道德学习的“学会关怀” | 第72-74页 |
| 六、 诺丁斯关怀伦理的道德教育价值及启示 | 第74-85页 |
| (一) 诺丁斯关怀伦理的道德教育价值 | 第74-76页 |
| (二) 诺丁斯关怀伦理的局限性 | 第76-79页 |
| 1.关怀伦理强调了连续性,忽视了“关键期” | 第76-77页 |
| 2.情感高于理智 | 第77-78页 |
| 3.关怀理论基础与观点的矛盾性 | 第78-79页 |
| (三) 诺丁斯关怀伦理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79-85页 |
| 1.关怀伦理关怀具有终极意义的人类存在的问题 | 第79-81页 |
| 2.关怀伦理提升师生的精神价值 | 第81-82页 |
| 3.关怀伦理培养完整的人 | 第82-84页 |
| 4.关怀伦理创造新的教育价值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