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导论 | 第15-56页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第15-16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6-46页 |
(一) 雷沛鸿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二) 卢作孚研究综述 | 第22-27页 |
(三) 相关教育人物比较研究 | 第27-29页 |
(四) “教育本土化”研究 | 第29-43页 |
(五) 反思与超越:今后研究的基点 | 第43-46页 |
三、指导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46-50页 |
(一) 主要指导理论 | 第46-49页 |
(二) 主要研究方法 | 第49-50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50-51页 |
(一) 理论创新 | 第50页 |
(二) 研究视角、方法创新 | 第50页 |
(三) 研究思路创新 | 第50-51页 |
(四) 研究资料丰富 | 第51页 |
五、概念界定 | 第51-56页 |
第一章 教育本土化的时代呼唤 | 第56-87页 |
第一节 教育本土化变革的世纪回眸 | 第56-63页 |
一、本土化:教育变革的世纪求索 | 第57-61页 |
二、教育本土化的世纪反思 | 第61-63页 |
三、两位教育家办学的历史定位 | 第63页 |
第二节 教育本土化的国际背景 | 第63-69页 |
一、近现代西方教育思潮与趋向 | 第63-66页 |
二、文化教育“西学东渐”的途径 | 第66-68页 |
三、“西学东渐”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 第68-69页 |
第三节 西部区域发展概况 | 第69-77页 |
一、社会发展滞后 | 第69-70页 |
二、军阀割据,政局混乱 | 第70-72页 |
三、文化教育落后 | 第72-74页 |
四、近代教育发展 | 第74-77页 |
第四节 坎坷的经历 执着的追求 | 第77-87页 |
一、雷沛鸿:“为劳苦大众教育事业而奋斗” | 第77-82页 |
二、卢作孚:“办实业实际上就是办教育” | 第82-87页 |
第二章 融入式办学:雷沛鸿在广西创立“民族教育体系” | 第87-127页 |
第一节 民族教育体系的本土化构想 | 第87-94页 |
一、教育目的 | 第89页 |
二、计划依据 | 第89-91页 |
三、整体策划 | 第91-93页 |
四、普及方式 | 第93-94页 |
第二节 普及国民基础教育 | 第94-106页 |
一、教育改造与融合 | 第95-97页 |
二、适应区域发展需要 | 第97-104页 |
三、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的成就 | 第104-106页 |
第三节 创办国民中学与大学教育 | 第106-118页 |
一、国民中学 | 第106-114页 |
二、国民大学 | 第114-118页 |
第四节 融入式办学的“本土生长” | 第118-127页 |
一、均衡本土化三要素 | 第118-119页 |
二、行政推进教育变革 | 第119-121页 |
三、整体构想,体系推进 | 第121-123页 |
四、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 第123-124页 |
五、局限性与教训 | 第124-127页 |
第三章 互摄式办学:卢作孚在四川境内的办学创新 | 第127-159页 |
第一节 办学思想和早期办学实践 | 第127-136页 |
一、本土化办学思想 | 第127-134页 |
二、早期教育实践 | 第134-136页 |
第二节 北碚地区的乡村教育 | 第136-145页 |
一、乡村教育的办学成就 | 第137-140页 |
二、本土化办学思路 | 第140-145页 |
第三节 民生公司的职业教育 | 第145-151页 |
一、实业为主导的办学 | 第146-150页 |
二、公司办学的本土化特点 | 第150-151页 |
第四节 互摄式办学的“本土创生” | 第151-159页 |
一、本土化的办学思路 | 第152-155页 |
二、“本土创生”的办学特色 | 第155-159页 |
第四章 教育本土化:两种殊途同归的办学取向 | 第159-194页 |
第一节 异曲同工的救国策略 | 第160-169页 |
一、早年教育救国的理想 | 第160-162页 |
二、两种救国理想的共同教育追求 | 第162-166页 |
三、不同救国路向的教育理念 | 第166-169页 |
第二节 教育管理的本土特色 | 第169-179页 |
一、教育管理思想的形成 | 第169-174页 |
二、区域办学的教育管理特色 | 第174-179页 |
第三节 寻求教育与社会之间适当的张力 | 第179-187页 |
一、民国时期教育独立之争 | 第180-181页 |
二、雷、卢在教育独立与依存之间的决择 | 第181-184页 |
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合理张力 | 第184-187页 |
第四节 本土情结下的办学理念 | 第187-194页 |
一、人文主义与实用主义传统 | 第187-191页 |
二、本土办学:个性成长与社会功用 | 第191-192页 |
三、人文精神与实用主义的拿捏 | 第192-194页 |
第五章 两种办学取向的文化反思 | 第194-221页 |
第一节 本土化办学的文化思考 | 第194-201页 |
一、适切:时代的选择 | 第195-196页 |
二、超越:本土化办学的意韵 | 第196-198页 |
三、张力:办学中各种关系的处理 | 第198-201页 |
第二节 教育家办学的文化特质 | 第201-209页 |
一、教育家的成长条件 | 第202-204页 |
二、教育家的精神品格 | 第204-205页 |
三、教育家的基本素养 | 第205-208页 |
四、教育家办学的特点 | 第208-209页 |
第三节 本土化办学的区域推进 | 第209-215页 |
一、办学范围的合理选择 | 第209-211页 |
二、区域办学的策略 | 第211-212页 |
三、区域推进的意义 | 第212-215页 |
第四节 本土化办学的困境与局限 | 第215-221页 |
一、造成之原因 | 第215-216页 |
二、办学中的困境与局限 | 第216-218页 |
三、困境与矛盾中的反思 | 第218-221页 |
结语 | 第221-228页 |
一、教育家办学:历史回眸与现实追求 | 第221-223页 |
二、教育本土化:合理性与自觉性 | 第223-226页 |
三、教育家办学的不同选择 | 第226-228页 |
附录 | 第228-2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29-241页 |
后记 | 第2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