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常用外国语论文--英语论文--写作、修辞论文--翻译论文

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以《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为中心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47页
 第一节 戏剧与戏剧翻译概论第20-29页
  一、 戏剧之辨第20-22页
  二、 戏剧翻译的“迷宫”第22-27页
  三、 中国戏剧典籍及其英译的独特性第27-29页
 第二节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中国戏剧典籍英译第29-34页
 第三节 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现状分析第34-40页
  一、 中国戏剧典籍“译”的研究第34-37页
  二、 中国戏剧典籍“介”的研究第37-40页
 第四节 《牡丹亭》译介研究现状分析第40-42页
  一、 《牡丹亭》“译”的研究第40-41页
  二、 《牡丹亭》“介”的研究第41-42页
 第五节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意义、性质与方法第42-47页
第二章 理论框架——描写、系统、操控与翻译中的文化构建第47-58页
 第一节 描写、系统与操控第47-51页
 第二节 译介学与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第51-53页
 第三节 形式库与文化构建第53-56页
 第四节 本课题的理论研究框架第56-58页
第三章 英美文化系统《牡丹亭》译本的生产、传播及其经典化第58-154页
 第一节 英国文化系统中《牡丹亭》的英译第59-75页
  一、 艾克顿英译《春香闹学》第59-66页
   (一) 一战前后英国文化体系中的意识形态第59-60页
   (二) “爱美者”艾克顿第60-61页
   (三) 可接受性与“显化”的翻译策略第61-65页
   (四) 小结第65-66页
  二、 张心沧选译《牡丹亭》第66-75页
   (一) 二战后英国文化体系中的意识形态第66-67页
   (二) 政府赞助与英国汉学的专业化第67-68页
   (三) 剑桥中国文学专家张心沧选译《牡丹亭》第68-75页
    1、华裔学者张心沧第69页
    2、面向原语系统的翻译规范第69-73页
    3、创造性叛逆、改写与操控第73-75页
   (四) 小结第75页
 第二节 美国文化系统中《牡丹亭》的英译第75-114页
  一、 《国防教育法》与美国汉学发展的黄金时代第76-79页
  二、 翟楚、翟文伯编译《牡丹亭》第79-86页
   (一) 译者其人第79-80页
   (二) “编”、“译”中的规范第80-84页
   (三) 小结第84-86页
  三、 白之选译《牡丹亭》第86-93页
   (一) 汉学家白之第86-87页
   (二) 诗学差异对选译的影响第87页
   (三) 充分性与可接受性的折中与调和第87-91页
   (四) 翻译中的改写与创造性叛逆第91-92页
   (五) 小结第92-93页
  四、 白之全译《牡丹亭》第93-107页
   (一) 70 年代以后美国汉学研究和汉语教育的发展第93-94页
   (二) 美国戏剧文学的复苏第94-95页
   (三) 《牡丹亭》之全译第95-106页
    1、白之眼中的《牡丹亭》第95-96页
    2、对异的包容第96-99页
    3、全译本的“易”第99-106页
   (四) 小结第106-107页
  五、 宇文所安选译《牡丹亭》第107-114页
   (一) 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名家宇文所安第108页
   (二) 尊重“它者”之上的“归化”第108-114页
   (三) 小结第114页
 第三节 英美文化体系中《牡丹亭》的传播与经典化第114-154页
  一、 英美文化系统中《牡丹亭》的传播第115-127页
  二、 英美文化系统之下中国戏剧典籍《牡丹亭》的经典化第127-149页
   (一) 经典与经典化第127-129页
   (二) 早期中国文学史中的中国戏剧经典第129-131页
   (三) 六七十年代文学史、文学选集中的中国戏剧与《牡丹亭》的经典化第131-138页
    1、文学史中的中国戏剧与《牡丹亭》第131-134页
    2、文学选集中的中国戏剧与《牡丹亭》第134-138页
   (四) 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戏剧与《牡丹亭》第138-149页
    1、文学史中的中国戏剧与《牡丹亭》第138-142页
    2、文学选集中的中国戏剧与《牡丹亭》第142-145页
    3、文学工具书中的中国戏剧经典与《牡丹亭》第145-149页
  三、 《牡丹亭》经典化的影响第149-154页
第四章 中国文化语境下《牡丹亭》译本的生产及其对外推介第154-205页
 第一节 “一体化”时代与《牡丹亭》的英译第154-164页
  一、 “一体化”时代的文化建构第154-157页
  二、 杨宪益、戴乃迭选译《牡丹亭》第157-164页
   (一) 政治意识形态与原文版本的“选择”第157-159页
   (二) 官方视野中的《牡丹亭》第159页
   (三) 面向目的语系统的翻译规范第159-163页
   (四)、小结第163-164页
 第二节 走向“多元化”的时代与《牡丹亭》的英译第164-189页
  一、 走向“多元化”时代的文化建构第164-166页
  二、 张光前英译《牡丹亭》第166-173页
   (一) 《牡丹亭》“多元化”时代初期的解读第166-167页
   (二) 面向原语系统的翻译规范第167-170页
   (三)、创造性叛逆与改写第170-172页
   (四)、小结第172-173页
  三、 汪榕培英译《牡丹亭》第173-180页
   (一)、新旧世纪之交《牡丹亭》新解第173-174页
   (二)、面向原语系统为主、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规范:传神达意第174-176页
   (三)、“传神达意”在创作性翻译中的体现第176-180页
   (四)、小结第180页
  四、 许渊冲、许明选译《牡丹亭》第180-189页
   (一)、中西比较视野中的《牡丹亭》第181页
   (二)、译者对翻译内容的选择第181-182页
   (三)、“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论之下的《牡丹亭》英译第182-189页
   (四)、小结第189页
 第三节 国家推介与《牡丹亭》的对外传播第189-204页
  一、 译者主体与国家意志的结合第190-194页
  二、 国内《牡丹亭》译本在英美文化系统内的传播第194-204页
 小结第204-205页
结语:《牡丹亭》译介与中国戏剧典籍及中国文学“走出去”第205-216页
参考文献第216-234页
附录第234-237页
 (一) 国内外出版与《牡丹亭》相关的英译本第234-236页
 (二) 英美文学系统中中国文学史、文学选集经典化的中国戏剧第236-237页

论文共2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平行原则下的唐诗英译研究
下一篇:文学作品中互文单位的翻译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