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导论:变革教育实践课程 | 第13-33页 |
一、本研究的源起:对教育实践课程困境的认识 | 第14-19页 |
(一) 感知困境 | 第14-16页 |
(二) 对困境的初步分析 | 第16-19页 |
二、本研究的背景 | 第19-25页 |
(一) 变革教育实践课程的国内契机 | 第19-23页 |
(二) 变革教育实践课程的国际浪潮 | 第23-25页 |
三、本研究的意义 | 第25-30页 |
(一) 重塑教师专业形象,服务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第26-28页 |
(二) 变革教师职前专业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第28-30页 |
四、本研究的思路 | 第30-33页 |
(一) 内容层面 | 第30-31页 |
(二) 方法层面 | 第31-33页 |
第一章 教师实践素养:教育实践课程的目标 | 第33-76页 |
第一节 "教师实践素养"的概念界定与历史解读 | 第33-51页 |
一、何谓"实践素养" | 第33-43页 |
(一) 什么是"素养 | 第33-34页 |
(二) 什么是"实践" | 第34-40页 |
(三) 什么是"实践素养" | 第40-43页 |
二、专业化进程中"教师实践素养"的历史解读 | 第43-51页 |
(一) 前专业发展时期:不需要理论的艺术 | 第44-45页 |
(二) 准专业发展时期:理论指导下的技能 | 第45-49页 |
(三) 专业发展时期:融合理论与实践的知识、技能及情意 | 第49-51页 |
第二节 专业发展时期"教师实践素养"三重基础的变革 | 第51-76页 |
一、"教师实践素养"之知识基础的变革 | 第51-60页 |
(一) 从"公共知识"到"实践性知识" | 第51-55页 |
(二) "教师实践性知识"释义 | 第55-60页 |
二、"教师实践素养"之技能基础的变革 | 第60-70页 |
(一) 从仅关注"技术"层面到关注"临床"层面 | 第60-63页 |
(二) "反思性技能"释义 | 第63-70页 |
三、"教师实践素养"之文化基础的变革 | 第70-76页 |
(一) 从合作的"缺位"到"复位" | 第70-72页 |
(二) 德性观照下的教师合作文化 | 第72-76页 |
第二章 演进与转变:"理论之应用"取向的教育实践课程 | 第76-111页 |
第一节 "理论之应用"取向教育实践课程的历史演进 | 第76-95页 |
一、"理论之应用"取向教育实践课程的亚形态 | 第76-85页 |
(一) "基于学校"的教育实践课程 | 第76-80页 |
(二) "基于大学"的教育实践课程 | 第80-85页 |
二、"理论之应用"取向教育实践课程的不足 | 第85-89页 |
(一) "基于学校"教育实践课程的不足 | 第85-87页 |
(二) "基于大学"教育实践课程的不足 | 第87-89页 |
三、"理论之应用"取向教育实践课程寻找出路中的启示 | 第89-95页 |
(一) "钟摆"式发展的启示 | 第89-91页 |
(二) "融合"式发展的启示 | 第91-95页 |
第二节 "理论之应用"取向教育实践课程的范式转变 | 第95-111页 |
一、课程开发从科学主义范式到实践范式 | 第95-104页 |
(一) 科学主义范式 | 第95-98页 |
(二) 实践范式 | 第98-103页 |
(三) 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差异 | 第103-104页 |
二、基于范式转变的教育实践课程主体关系之更新 | 第104-111页 |
(一) 从"场外场内"关系更新为"场内"关系 | 第104-108页 |
(二) 关系更新的实质 | 第108-111页 |
第三章 特征与要素:"实践中之理论"取向的教育实践课程 | 第111-153页 |
第一节 "实践中之理论"取向教育实践课程的基本特征 | 第111-133页 |
一、宏观层面:大学与学校的伙伴合作 | 第111-122页 |
(一) 课程制度环境的形成 | 第112-118页 |
(二) 课程文化环境的形成 | 第118-122页 |
二、微观层面:教师的临床指导 | 第122-133页 |
(一) 临床指导的作用 | 第124-125页 |
(二) 临床指导的内涵 | 第125-130页 |
(三) 反思性临床指导的基本策略 | 第130-133页 |
第二节 "实践中之理论"取向教育实践课程的基本要素 | 第133-153页 |
一、教育实践课程内容组织的分散性与交织性 | 第133-142页 |
(一) 课程内容组织的分散性 | 第134-137页 |
(二) 课程内容组织的交织性 | 第137-142页 |
二、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探究性与整合性 | 第142-150页 |
(一) 探究性: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路径展开 | 第142-144页 |
(二) 整合性: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工具运用 | 第144-150页 |
三、教育实践课程评价的发展性 | 第150-153页 |
第四章 取向与问题:关于当前我国教育实践课程的调查研究 | 第153-191页 |
第一节 我国教育实践课程的"理论之应用"取向 | 第153-172页 |
一、我国教育实践课程"理论之应用"取向所基于的政策历程 | 第153-160页 |
(一) 初创与逐步完善时期 | 第153-154页 |
(二) 改革重建时期 | 第154-157页 |
(三) 曲折发展时期 | 第157-158页 |
(四) 恢复巩固时期 | 第158-159页 |
(五) 开拓创新时期 | 第159-160页 |
二、我国教育实践课程"理论之应用"取向的要素表征 | 第160-172页 |
(一) 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组织缺乏分散性与交织性 | 第160-164页 |
(二) 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缺乏探究性与整合性 | 第164-168页 |
(三) 教育实践课程的成绩评定缺乏发展性 | 第168-172页 |
第二节 我国教育实践课程"实践中之理论"取向的缺失 | 第172-191页 |
一、宏观特征层面:缺乏伙伴合作的制度环境与文化环境 | 第172-178页 |
(一) 借"关系"或借"权力"现象 | 第172-175页 |
(二) 实习学校工作的封闭性 | 第175-178页 |
二、微观特征层面:教师的临床指导未得到落实 | 第178-191页 |
(一) 未严格遵循临床指导的循环过程 | 第178-182页 |
(二) 指导教师与师范生之间缺乏互动 | 第182-184页 |
(三) 侧重在技术性技能层面进行指导 | 第184-187页 |
(四) 缺乏关注师范生的行动研究项目 | 第187-191页 |
结束语:我国教育实践课程变革的课题 | 第191-197页 |
附录 | 第197-214页 |
附录一 | 第197-210页 |
附录二 | 第210-213页 |
附录三 | 第213-214页 |
参考文献 | 第214-231页 |
后记 | 第2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