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7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5页 |
| ·压气机流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及吸气式压气机技术的提出 | 第15-17页 |
| ·吸气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 | 第17-22页 |
| ·从扩散因子变化角度分析吸气的作用 | 第17-21页 |
| ·吸气对吸力面附面层分离的控制 | 第21页 |
| ·吸气对叶片吸力面边界层的影响 | 第21-22页 |
| ·叶片吸力面实现吸气的工程策略 | 第22页 |
| ·MIT对吸气式压气机应用前景的预测 | 第22-23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 ·小结 | 第24-25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吸气式压气机设计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7-39页 |
| ·吸气式压气机设计方法 | 第27-29页 |
| ·MISES程序介绍 | 第29-36页 |
| ·坐标系及流面的定义 | 第29-31页 |
| ·基本方程及计算方法 | 第31-33页 |
| ·程序结构 | 第33-34页 |
| ·网格 | 第34页 |
| ·设计方法 | 第34-36页 |
| ·吸气模型 | 第36页 |
| ·小结 | 第36-39页 |
| 第三章 吸气参数对压气机叶栅性能的影响及其选择 | 第39-49页 |
| ·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 ·结果分析 | 第40-47页 |
| ·最佳吸气量 | 第40-43页 |
| ·最佳吸气位置 | 第43-45页 |
| ·最佳吸气量和吸气位置确定原则 | 第45-47页 |
| ·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吸气式叶型设计及积叠 | 第49-75页 |
| ·吸气式叶型设计方法及特点 | 第49-55页 |
| ·设计基本过程 | 第49-50页 |
| ·初始叶型 | 第49页 |
| ·无粘设计 | 第49-50页 |
| ·粘性设计 | 第50页 |
| ·压力分布设计特点 | 第50-55页 |
| ·前缘 | 第51-52页 |
| ·进口段及预压缩 | 第52-53页 |
| ·吸力面压力恢复段 | 第53-54页 |
| ·尾缘 | 第54-55页 |
| ·压力面 | 第55页 |
| ·设计结果 | 第55-69页 |
| ·动叶 | 第55-62页 |
| ·动叶根部叶型 | 第56-58页 |
| ·动叶中部叶型 | 第58-60页 |
| ·动叶尖部叶型 | 第60-62页 |
| ·静叶 | 第62-69页 |
| ·静叶根部叶型 | 第63-65页 |
| ·静叶中部叶型 | 第65-67页 |
| ·静叶尖部叶型 | 第67-69页 |
| ·小结 | 第69页 |
| ·叶型积叠 | 第69-72页 |
| ·叶型积叠程序 | 第70页 |
| ·程序功能 | 第70页 |
| ·积叠基本原理 | 第70页 |
| ·积叠结果 | 第70-72页 |
| ·小结 | 第72-75页 |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5-79页 |
| ·总结 | 第75-76页 |
| ·创新之处 | 第76页 |
| ·展望 | 第76-79页 |
| 符号表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页 |
| 硕士学位论文的科研项目背景 | 第85-87页 |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