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丁和勃朗特创作中的“灰姑娘情结”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 作品中的“灰姑娘”形象 | 第8-21页 |
(一) “灰姑娘”形象的承继和发展 | 第9-13页 |
1. 善良 正直——童话的道德内核 | 第9-10页 |
2. 男性引路人——对男性权威的认同 | 第10-13页 |
(二) “灰姑娘”形象的反讽和超越 | 第13-21页 |
1. 我不是天使——女性传统形象的突破 | 第13-15页 |
2. 理智 自我——女性价值观的转变 | 第15-21页 |
二 作品的童话叙事结构模式 | 第21-35页 |
(一) 童话叙事结构模式的承继和发展 | 第21-29页 |
1. 母亲的死亡——传统文化对母亲角色的剥离 | 第21-24页 |
2. 生活的磨难——传统文化对女性性格的塑造 | 第24-25页 |
3. 爱情的波折——求婚仪式中的游戏规则 | 第25-27页 |
4. 爱情大团圆——妇女在婚姻中的依附地位 | 第27-29页 |
(二) 童话叙事结构模式的反讽和超越 | 第29-35页 |
1. 性别角色的改变 | 第29-32页 |
2. 爱情大团圆结局的突破 | 第32-33页 |
3. 叙事情节的变异 | 第33-35页 |
三 “灰姑娘情结”的形成因素 | 第35-39页 |
(一) 传统的社会地位 | 第35-36页 |
(二) 妇女的教育状况 | 第36-38页 |
(三) 作家残缺的爱情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2页 |
注释 | 第42-44页 |
参考书目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