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课程论文

大学课程理论流派演变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一、研究的缘起第9-10页
 二、文献综述第10-14页
  (一) 研究现状第10-13页
  (二) 研究述评第13-14页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一) 研究的目的第14-15页
  (二) 研究的意义第15页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15-16页
  (一) 研究的思路第15页
  (二) 研究的方法第15-16页
 五、研究的范围与内容第16-18页
  (一) 研究的范围第16页
  (二) 研究的内容第16-18页
第二章 大学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第18-29页
 一、中世纪大学的课程第19-21页
  (一) 中世纪大学的课程简介第19-20页
  (二) 中世纪大学课程的特点第20-21页
 二、16世纪初至19世纪初的大学课程第21-23页
  (一) 16世纪初至19世纪初的大学课程简介第21-22页
  (二) 16世纪初至19世纪初大学课程的特点第22-23页
 三、19世纪初至1945年的大学课程第23-26页
  (一) 19世纪初至1945年美国大学课程的特点第24-25页
  (二) 19世纪初至1945年英国大学课程的特点第25页
  (三) 19世纪初至1945年德国大学课程的特点第25-26页
 四、二战以来的大学课程第26-29页
  (一) 二战以来美国大学课程的特点第26-27页
  (二) 二战以来英国大学课程的特点第27-29页
第三章 大学课程理论流派简述第29-36页
 一、课程理论流派的概念第29页
 二、大学课程理论流派简述第29-36页
  (一) 实用主义课程理论流派第29-30页
  (二)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流派第30-31页
  (三)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流派第31-32页
  (四) 存在主义课程理论流派第32-34页
  (五)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流派第34-36页
第四章 大学课程理论流派演变的因素、轨迹与趋向第36-47页
 一、大学课程理论流派演变的因素第36-41页
  (一) 外部因素第37-39页
  (二) 内部因素第39-41页
 二、大学课程理论流派演变的轨迹第41-43页
  (一) 从线性模式到非线性模式第41-42页
  (二) 从专业本位到以人为本第42页
  (三) 从科学知识为主到科学与人文知识并重第42-43页
  (四) 从教学中心到学生中心第43页
 三、大学课程理论流派演变的趋向第43-47页
  (一) 复杂化与多元化是大学课程理论流派的基本走向第44-45页
  (二) 无法脱离政治的影响仍然是未来大学课程理论流派的一大特点第45页
  (三) 关注课程实践是未来大学课程理论流派的必然趋势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49-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下一篇:老子思想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