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培训学员“是……的”句式习得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引言 | 第7-19页 |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7页 |
·研究方法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7-8页 |
·语料来源 | 第8页 |
·调查问卷题型分布及说明 | 第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是 | 第14-15页 |
·“是 | 第15-16页 |
·“是”和“的”的词性 | 第16-17页 |
·“是 | 第17-18页 |
·本文研究的“是 | 第18-19页 |
2. 问卷调查情况及分析 | 第19-38页 |
·第一大题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19-24页 |
·第一大题正确用例的情况 | 第19-20页 |
·第一大题主要的偏误类型 | 第20-24页 |
·第二大题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24-29页 |
·第二大题正确用例的情况 | 第26页 |
·第二大题主要的偏误类型 | 第26-29页 |
·第三大题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29-33页 |
·第三大题正确用例的情况 | 第30页 |
·第三大题主要的偏误类型 | 第30-33页 |
·第四大题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33-36页 |
·第四大题正确用例的情况 | 第33-34页 |
·第四大题主要的偏误类型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3. 基于调查问卷的习得情况考察 | 第38-45页 |
·“是 | 第38-39页 |
·调查对象的分类 | 第39页 |
·判断标准 | 第39页 |
·不同等级少数民族双语培训学员“是 | 第39-41页 |
·“是 | 第41-45页 |
4. 自然语料调查情况及分析 | 第45-47页 |
·自然语料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45-46页 |
·自然语料中正确用例的情况 | 第45页 |
·自然语料中主要的偏误类型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5. “是 | 第47-52页 |
·母语负迁移 | 第47-48页 |
·缺省“是” | 第47-48页 |
·缺少介词 | 第48页 |
·动宾短语出现错误 | 第48页 |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 第48-50页 |
·缺少语气助词“的” | 第48-49页 |
·语气助词“的”用错位置 | 第49页 |
·因“了”而产生的偏误 | 第49-50页 |
·语用知识匮乏 | 第50-51页 |
·“是”用错位置 | 第50页 |
·答非所问 | 第50-51页 |
·教材因素 | 第51页 |
·语言学习环境 | 第51-52页 |
6. 针对本文调查的“是 | 第52-55页 |
·根据调查对象的偏误情况进行教学 | 第52-53页 |
·处理好教材问题 | 第53页 |
·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