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发酵工艺论文

高温条件下合成气混菌发酵的微生物转化机制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合成气的来源及利用现状第10-11页
        1.1.1 合成气的来源第10页
        1.1.2 合成气转化制备燃料和化学制品第10-11页
    1.2 混菌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第11-12页
        1.2.1 混菌生物技术及其优势第11页
        1.2.2 混菌生物技术生产化学品和生物燃料第11页
        1.2.3 合成气的混菌发酵技术研究进展第11-12页
    1.3 同型产乙酸菌研究现状及其应用进展第12-15页
        1.3.1 同型产乙酸菌的特性及其分类第12页
        1.3.2 同型产乙酸菌的代谢途径及其能量学研究第12-14页
        1.3.3 同型产乙酸菌的应用进展第14-15页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5-17页
        1.4.1 课题意义及立题依据第15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3 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二章 CO、H_2/CO_2、甲酸钠及合成气转化微生物的富集及其群落解析第17-30页
    2.1 概述第17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17-19页
        2.2.1 接种物的来源及培养基组分第17页
        2.2.2 实验组设置及培养条件第17-18页
        2.2.3 气体组分及酸醇含量测定方法第18页
        2.2.4 样品中总DNA及RNA的提取方法第18页
        2.2.5 qPCR方法和RT-qPCR方法第18-19页
        2.2.6 Illumina高通量测序第1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19-29页
        2.3.1 CO、H_2/CO_2、甲酸钠在混培养条件下的底物利用情况第19-20页
        2.3.2 CO、H_2/CO_2、甲酸钠条件下产物生成情况第20-21页
        2.3.3 合成气条件下的气体消耗及酸醇生产情况第21-22页
        2.3.4 同型产乙酸菌的定量及相关酶基因的表达情况第22-24页
        2.3.5 CO、H_2/CO_2、甲酸钠条件下的微生物群落变化第24-27页
        2.3.6 CO、H_2/CO_2、甲酸钠驱动的同型产乙酸作用及生物学响应第27-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复配CO、H_2/CO_2、甲酸钠富集物的合成气高温发酵及其种群演替规律第30-44页
    3.1 概述第30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0-31页
        3.2.1 接种物的来源及培养基配制第30页
        3.2.2 实验组设置及培养条件第30-31页
        3.2.3 气体组分及酸醇含量的测定方法第31页
        3.2.4 样品总DNA的提取方法第31页
        3.2.5 微生物基因定量方法第31页
        3.2.6 Illumina高通量测序第3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1-43页
        3.3.1 合成气在复配物中的转化情况第31-33页
        3.3.2 复配物转化合成气的产物生成情况第33-36页
        3.3.3 复配物中同型产乙酸菌的定量第36-37页
        3.3.4 复配物的合成气代谢途径分析第37-39页
        3.3.5 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分析第39-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Thermoanaerobacterium-Moorella已知混菌的合成气高温转化研究第44-52页
    4.1 概述第44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4-46页
        4.2.1 混合菌的筛选第44页
        4.2.2 克隆文库的构建第44-45页
        4.2.3 已知混菌合成气转化实验设置第45页
        4.2.4 气体组分及酸醇含量测定方法第45页
        4.2.5 酶活测定方法第45-46页
        4.2.6 codh基因的RT-qPCR扩增第4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6-51页
        4.3.1 混合菌的微生物组成分析第46-47页
        4.3.2 已知混菌在H_2/CO_2条件下的代谢能力第47-49页
        4.3.3 已知混菌对CO及合成气的利用第49-51页
    4.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52-54页
    5.1 主要结论第52-53页
    5.2 研究展望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2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磁控溅射法制备BaTiO3-Ni0.5Zn0.5Fe2O4复相薄膜及其Cu掺杂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β-N-乙酰葡萄糖苷内切酶Endo S异源表达、发酵优化及初步固定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