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1-28页 |
2.1 催眠相关研究 | 第11-17页 |
2.1.1 传统催眠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2.1.2 艾瑞克森催眠理论 | 第12-14页 |
2.1.3 催眠应用研究 | 第14-17页 |
2.2 童话的心理意义与价值 | 第17-18页 |
2.3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研究 | 第18-25页 |
2.3.1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界定 | 第18-19页 |
2.3.2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现状 | 第19-20页 |
2.3.3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 第20-24页 |
2.3.4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 | 第24-25页 |
2.4 以《汤普森心理童话药书》为工具的家长执行干预改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可行性探讨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母子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28-43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28-29页 |
3.4 数据统计 | 第29页 |
3.5 研究结果 | 第29-36页 |
3.5.1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统计分析 | 第29-33页 |
3.5.2 学龄前儿童母子关系统计分析 | 第33-35页 |
3.5.3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母子关系的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3.6 分析与讨论 | 第36-42页 |
3.6.1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母子关系的整体状况 | 第36-38页 |
3.6.2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母子关系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 第38-41页 |
3.6.3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母子关系的相关分析 | 第41-42页 |
3.7 结论 | 第4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 | 第43-55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43页 |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43页 |
4.3 研究工具 | 第43页 |
4.4 改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家长执行干预实施方案 | 第43-48页 |
4.4.1 《汤普森心理童话药书》分析 | 第43-45页 |
4.4.2 研究程序 | 第45-46页 |
4.4.3 家长执行干预方案 | 第46-48页 |
4.5 数据统计 | 第48页 |
4.6 研究结果 | 第48-51页 |
4.6.1 研究组与对照组前测结果差异性分析 | 第48-49页 |
4.6.2 研究组前测后测结果差异性分析 | 第49页 |
4.6.3 对照组前测后测结果差异性分析 | 第49-50页 |
4.6.4 研究组与对照组后测结果差异性分析 | 第50-51页 |
4.7 以《汤普森心理童话药书》为工具的家长执行干预改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访谈与分析 | 第51-53页 |
4.8 分析与讨论 | 第53-54页 |
4.9 结论 | 第54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创新与不足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