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9页 |
第2章 《飘》的小说英文原版的语言特点与艺术特色 | 第9-24页 |
·小说英文原版的语言特点 | 第9-14页 |
·黑人语言的运用 | 第9-10页 |
·晦涩、难懂语言的运用 | 第10-11页 |
·方言的运用 | 第11页 |
·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 | 第11-12页 |
·高度个性化的人物对白 | 第12-14页 |
·小说英文原版的艺术特色 | 第14-19页 |
·巧妙的人物关系设计 | 第14-15页 |
·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 | 第15-16页 |
·细腻的心理活动分析 | 第16-18页 |
·书名的意蕴增添了作品的神秘感 | 第18-19页 |
·没有结局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第19页 |
·跨语言符码转换的难点举隅 | 第19-24页 |
·语言特点转换中的流失 | 第19-22页 |
·艺术特色转换中的变异 | 第22-24页 |
第3章 《飘》三种汉译版本翻译比较 | 第24-33页 |
·小说汉译符码转换的特殊挑战与汉译者的积极应对 | 第24-26页 |
·为求得整体的等效,进行有效的补偿 | 第24-25页 |
·为达成交际功能的等同,摆脱字面语义的束缚 | 第25-26页 |
·三种汉译各自的转换策略与实际成效 | 第26-28页 |
·对原作语言转换的效果 | 第26-27页 |
·句式结构、词义的转换策略 | 第27-28页 |
·三种汉译各自的转换失策与翻译问题举隅 | 第28-33页 |
·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 | 第28-31页 |
·读者的审美偏好对译作的影响的体现 | 第31-33页 |
第4章 "形"与"神"的困惑:文学翻译的特殊焦虑 | 第33-42页 |
·"传形"与"传神"的冲突与和解 | 第33-34页 |
·"传形"与"传神"的冲突:貌合神离——只顾形似,不顾神似 | 第33页 |
·"传形"与"传神"的和解:形神兼似则形似神更似 | 第33-34页 |
·"传神"理论的形成及其翻译实践 | 第34-36页 |
·"传神"翻译的成效与问题初探 | 第36-42页 |
·注重译文的选词和句式的选用以突破原形,保留神韵 | 第36-37页 |
·巧用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来再现原文的风格和内涵 | 第37-42页 |
第5章 结语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