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相关研究述评 | 第11-17页 |
1.2.1 关于校外教育(影子教育)的研究 | 第11-15页 |
1.2.2 校内外教育融合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学校中互联网使用现状 | 第16-17页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3.1 学校教育 | 第17页 |
1.3.2 校外教育 | 第17-18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1.4.1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 第18页 |
1.4.2 分布式认知理论 | 第18-19页 |
1.4.3 终身教育理论 | 第19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2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2章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的变革 | 第22-30页 |
2.1 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生态环境 | 第23-24页 |
2.1.1 泛在学习环境出现 | 第23页 |
2.1.2 以“云、端、网”构成的第二学习空间出现 | 第23页 |
2.1.3 课堂环境和学校环境的改变 | 第23-24页 |
2.2 信息技术深刻变革着传统教育体系的概念内涵 | 第24-26页 |
2.2.1 认知方式和特征的深刻变革 | 第24-25页 |
2.2.2 教学要素内涵的变化 | 第25-26页 |
2.3 信息技术深刻变革着传统教育的教学组织结构和方式 | 第26-30页 |
2.3.1 教学组织结构的变革 | 第27页 |
2.3.2 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 | 第27页 |
2.3.3 教学交互方式的变革 | 第27-30页 |
第3章 校内外教育融合现状调查 | 第30-44页 |
3.1 调查目的 | 第30页 |
3.2 调查取样 | 第30-31页 |
3.3 调查统计与描述 | 第31-42页 |
3.3.1 对学生问卷的调查分析 | 第31-35页 |
3.3.2 对家长问卷的调查分析 | 第35-42页 |
3.4 结论 | 第42-44页 |
第4章 互联网背景下校内外教育融合方式 | 第44-60页 |
4.1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理念的重构 | 第45-51页 |
4.1.1 人才观的重构 | 第45-46页 |
4.1.2 知识观的重构 | 第46-47页 |
4.1.3 学习的重构 | 第47-48页 |
4.1.4 教学观的重构 | 第48-49页 |
4.1.5 教师观的重构 | 第49-50页 |
4.1.6 评价观的重构 | 第50-51页 |
4.2 重构互联网生态学习环境 | 第51-53页 |
4.2.1 学习环境 | 第51页 |
4.2.2 重构互联网学习生态 | 第51-52页 |
4.2.3 “云、端、网”组成的智慧教育环境 | 第52-53页 |
4.3 校内外教育融合的具体方式 | 第53-55页 |
4.3.1 教学组织结构与方式重构 | 第53-54页 |
4.3.2 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 | 第54-55页 |
4.4 政府、学校和家庭的应对措施 | 第55-60页 |
4.4.1 政府层面 | 第55-56页 |
4.4.2 学校与教育机构层面 | 第56-57页 |
4.4.3 家长层面 | 第57-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附录 | 第68-76页 |
附录一 小学校内与校外教育调查问卷(学生卷) | 第68-70页 |
附录二 小学校内与校外教育调查问卷(家长卷) | 第70-72页 |
附录三 小学生访谈提纲 | 第72-73页 |
附录四 小学生家长的访谈提纲 | 第73-74页 |
附录五 辅导机构从业者或管理者访谈提纲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