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2 理论综述 | 第14-22页 |
2.1 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与特征 | 第14-16页 |
2.1.1 内部审计风险涵义 | 第14-15页 |
2.1.2 内部审计风险的特征 | 第15-16页 |
2.2 内部审计理论演变 | 第16-19页 |
2.2.1 财务导向内部审计阶段 | 第16-17页 |
2.2.2 经营导向内部审计阶段 | 第17-18页 |
2.2.3 管理导向内部审计阶段 | 第18页 |
2.2.4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阶段 | 第18-19页 |
2.3 内部审计风险的相关理论 | 第19-22页 |
2.3.1 风险管理理论 | 第19-20页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页 |
2.3.3 组织行为学理论 | 第20-21页 |
2.3.4 系统论 | 第21-22页 |
3 L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 第22-26页 |
3.1 L电力企业简介 | 第22页 |
3.2 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及对审计重点的影响 | 第22-24页 |
3.2.1 垄断性 | 第23页 |
3.2.2 公用事业性 | 第23页 |
3.2.3 技术资金密集性 | 第23页 |
3.2.4 供求关系的确定性和客户的多样性 | 第23-24页 |
3.3 L公司内部审计情况 | 第24-26页 |
3.3.1 内部审计部门情况 | 第24页 |
3.3.2 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 | 第24-26页 |
4 L公司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风险 | 第26-32页 |
4.1 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 | 第26-27页 |
4.1.1 内部控制不足 | 第26页 |
4.1.2 指标设置的随意性 | 第26-27页 |
4.2 检查风险 | 第27-29页 |
4.2.1 内部审计方法不当 | 第27页 |
4.2.2 审计质量控制意识不强 | 第27-28页 |
4.2.3 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 第28-29页 |
4.3 L公司内部审计风险表现形式 | 第29-32页 |
4.3.1 内控制度评审 | 第30页 |
4.3.2 电力营销审计 | 第30页 |
4.3.3 工程项目审计 | 第30页 |
4.3.4 同级审计 | 第30-32页 |
5 L公司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 第32-36页 |
5.1 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 | 第32页 |
5.2 内部审计的定位不清 | 第32页 |
5.3 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不力 | 第32-33页 |
5.4 内部审计方式落后 | 第33-36页 |
5.4.1 审计形式单一 | 第33页 |
5.4.2 审计工作持续性差 | 第33页 |
5.4.3 信息化审计进程缓慢 | 第33-34页 |
5.4.4 审计工作的管理和控制薄弱 | 第34-36页 |
6 L公司内部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 第36-40页 |
6.1 转变内部审计理念 | 第36页 |
6.2 更新审计技术方法 | 第36页 |
6.3 改善内部审计环境 | 第36-40页 |
6.3.1 提高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再认识 | 第36-37页 |
6.3.2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 第37页 |
6.3.3 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 第37-38页 |
6.3.4 保证审计人员的客观性 | 第38-40页 |
7 结论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