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5页 |
1.3 理论基础 | 第15页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4.3 相关概念及数据说明 | 第16-17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2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实施基本情况 | 第19-23页 |
2.1 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实施现状 | 第19-20页 |
2.2 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0-22页 |
2.2.1 追溯成本高,企业缺乏积极性 | 第20-21页 |
2.2.2 信息不对称,供应链合作程度低 | 第21页 |
2.2.3 食品供应链不稳定的链状结构限制了可追溯体系的构建 | 第21页 |
2.2.4 食品供应链上各企业对食品安全投入的水平难以协调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食品供需网可追溯体系的构建 | 第23-30页 |
3.1 食品供需网的特征 | 第23-25页 |
3.1.1 结构网络性 | 第23页 |
3.1.2 功能多样性 | 第23页 |
3.1.3 开放充分性 | 第23-24页 |
3.1.4 动态稳定性 | 第24页 |
3.1.5 内涵包容性 | 第24-25页 |
3.2 食品供需网特征与食品可追溯体系构建的契合点 | 第25-26页 |
3.3 食品供需网可追溯体系的构建 | 第26-28页 |
3.3.1 统一标识 | 第26-27页 |
3.3.2 可追溯信息系统 | 第27页 |
3.3.3 企业合作协议 | 第27-28页 |
3.4 食品供需网可追溯体系结构图 | 第2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四章 食品供需网理念应用于食品可追溯体系构建的优势分析 | 第30-43页 |
4.1 食品供需网理念对可追溯体系成员企业利润影响的分析 | 第30-34页 |
4.1.1 基于食品供需网可追溯体系在控制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几率上的优势 | 第30-31页 |
4.1.2 食品供需网在可追溯体系构建上的经济优势 | 第31-34页 |
4.2 食品供需网理念增加可追溯体系投入意愿性的博弈分析 | 第34-41页 |
4.2.1 基本假设与模型描述 | 第34-36页 |
4.2.2 食品供应链可追溯体系构建的Nash均衡博弈分析 | 第36-39页 |
4.2.2.1 食品供应链可追溯体系构建的Nash均衡的存在性 | 第36-37页 |
4.2.2.2 基于食品供应链可追溯体系构建的Nash均衡解 | 第37-39页 |
4.2.3 基于食品供需网可追溯体系构建的Pareto均衡博弈分析 | 第39-4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五章 供需网理念在乳制品可追溯体系中的应用 | 第43-46页 |
5.1 乳制品可追溯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5.1.1 原料奶可追溯性差 | 第43页 |
5.1.2 乳制品追溯成本高 | 第43页 |
5.1.3 可追溯体系相关技术水平低 | 第43页 |
5.1.4 乳制品安全事件发生率高 | 第43-44页 |
5.2 乳制品供需网可追溯体系的构建 | 第44-45页 |
5.3 乳制品供需网可追溯体系构建的意义 | 第45-46页 |
第六章 结论及相关建议 | 第46-50页 |
6.1 结论 | 第46-47页 |
6.1.1 食品供需网可追溯体系更具稳定性 | 第46页 |
6.1.2 食品供需网结构可降低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概率 | 第46页 |
6.1.3 食品供需网可追溯体系构建可增加企业利润 | 第46-47页 |
6.1.4 食品供需网中企业对可追溯体系投入水平较高 | 第47页 |
6.2 建议 | 第47-48页 |
6.2.1 政府加强监管与立法 | 第47-48页 |
6.2.2 企业之间签订合作协议、统一标识 | 第48页 |
6.2.3 企业全面共享产品信息 | 第48页 |
6.2.4 协调食品供需网中企业对可追溯体系投入水平 | 第48页 |
6.3 讨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